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描写君王听不进意见的句子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潜心地体验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游乐而不留下踪迹;任其所能禀承自然,从不表露也从不自得,也就心境清虚淡泊而无所求罢了。

2、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3、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4、到了唐代,谏议制度趋于成熟,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唐太宗李世民规定,谏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唐太宗主政期间涌现出了魏征、王珪、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其中,魏征是唐代最著名的谏官,提案最有名、被采纳的也最多。魏征生前曾交给唐太宗的“明德慎罚”提案,主张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慎用刑罚。还有著名的“民如水”理论,他称“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规劝唐太宗吸取隋朝亡国教训,善待老百姓。

5、从谏如流【拼音】:cóngjiànrúliú【解释】: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出处】: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自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6、魏征(唐代)·《谏太宗十思疏》

7、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8、魏征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被人认为是贤臣的代表,直言敢谏,册封郑国公。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

9、原文载:汉·王符《潜夫论·明暗》

10、刘向(先秦)·《触龙说赵太后》

11、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2、魏征:

13、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14、左丘明(先秦)·《宫之奇谏假道》

15、所以,如有不听皇上的话就是违抗圣旨,会被皇上处置,轻则棒打,重则杀无赦,超全族。古代封建。

16、扩展资料:

17、不迎不拒:就是既不主动也不拒绝,说明他对这个事情,没什么意见,你可以好好的考虑怎么做。

18、【原文】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19、释义:修养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

20、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世民的原文为“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21、古代谏官中,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当得最窝囊,他被唐宪宗李纯破格提拔为谏官左拾遗,当上了从八品的“副科级干部”。也许因为白居易当时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大事小事都“谏言”,李纯要提拔宠臣吐突承璀,他坚决反对,结果被李纯斥骂为“小臣不逊”,贬为江州司马,逐出京城。此后白居易再也没有为民请愿、仗义执言、上交提案的机会,只能写写《长恨歌》,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作自我安慰。

22、出自《庄子》:“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3、少年孤贫却胸怀大志,性格刚直而敢于直言。忠君王,著名篇,一代谏臣终名垂千古,彪炳千秋。

24、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25、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6、西汉时的贾谊、晁错遇到的都是明君,他们二人均当过“博士”谏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给汉文帝刘恒的“三农”提案《论积贮疏》,后者有给汉景帝刘启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提案《论贵粟疏》。但是,他们的结局都不好,贾谊因建言有功,被汉文帝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一年后,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晁错贵为汉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国之乱”中由汉景帝亲自下诏,斩杀于西安街头。

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原文节选:

29、孔子曾评价子路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30、不迎不拒出处无法考证,也不是什么成语,也不是什么典故!

31、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3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内篇·应帝王》。

33、在古代,一国皇帝被称为一国统治者,拥有生杀大权,可以左右命令,可一呼百应。对皇帝只有顺从,如有不顺应皇上的人或事,及一切,皇帝便会下令处决违例之人。

34、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35、宋代的谏议制度变成了摆设,元代干脆取消谏院,到明清时,谏议制度几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熜甚至把持不同政见、反对给他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号的朝臣当场杖毙16人,另外134人被关进监狱。

36、

37、凡事不悲不喜,不迎不拒便少了那许多烦恼忧愁

描写君王听不进意见的句子

38、对魏征的评价如下

39、古代饿“谏议”制度,其实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

40、【原文】“人为何主儿明,何为而暗”

41、不迎合不抗拒。就是一种与世无争的释然心态。

42、白话译文:

43、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皇上的话,我们把它叫做圣旨。不听皇上的话,我们把它称为抗旨。

44、韩愈(唐朝)·《谏迎佛骨表》

45、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46、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47、这是孔子在称赞子路。“敝”当破旧讲,“缊”就是旧的丝棉袍。“衣”这里作动词,读yì,穿的意思。“狐貉”指皮衣。穿着破旧的棉袍和那些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害羞的人,大概只有这个子路吧。

48、古代谏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遇到开明的好皇帝,皇上想听“纳谏”时,谏官便很潇洒,连皇帝都敢骂;有时遇上很开明的皇帝,谏官也难免会被暗箭所伤;若遇到昏君庸主,谏官轻则会遭皇帝“拒谏”,重则遭贬或丢官,甚至还会把命贴上,美其名曰“尸谏”。

49、如果将此道理运用到我们的做人做事中,将会非常受用。

50、魏征是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著名的大臣。他与唐太宗君臣之间虽然也产生过误会和矛盾,但总的说来是合作得比较好的典型。魏征作为封建社会的名臣,一直受到封建政治家的称赞,把他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封建政治家的某种典型和规范,历代都称赞不已。魏征确实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封建政治家。

51、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犯过错,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52、创作背景:

53、皇帝听大臣谏言用的成语有直言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54、西汉早中期皇帝重视谏议制度的建设,出现了不少出色的谏官。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新儒学”代表人物董仲舒,他的提案《举贤良对策三》,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成为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提案,提案被采纳后,儒家地位骤升,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主流。

55、【翻译】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56、【释文】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57、左丘明(先秦)·《臧僖伯谏观鱼》

58、镜子本身不分别,物走了,镜子不留;物来了,镜子也不抗拒。正如那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外境所伤,反而能将其所用。

59、在古代有一类人不听从君王的命令,那就是叛乱者,都起来反抗君王的政权了怎么还会听从君王的命令呢,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还有一类的就是古时候的隐者,列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悠然见南山,过着山野生活,他没有官职自然不用听从皇上的命令,但是在古时候朝廷上面也有一类人是不听取皇上的意见的,那就是士大夫。

60、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意思就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美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签,从历史的魏征的主要表现来看,我认为魏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助皇帝,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的忠臣

61、李世民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李世民现在的功绩,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劳,魏征不愧为“千古之名臣”。

62、还有谏鼓谤木: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谤木:相传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让百姓在上面写谏言。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63、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6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5、众所周知,魏征是中国古代“第一诤臣”,与唐太宗一起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在很多人印象中,魏征是一个行事方正、性格耿直,敢于犯上的老先生,相貌上应该没有什么比较女性化的特征。

66、修养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67、叫做奏疏。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言事。奏疏是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弹幼等等,其使用范围相当之广泛。奏疏同时也是有为之士关注社会人生、宣扬政治主张、驰骋王佐之才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应用文体,奏疏有其确定的阅读对象、明确的行文目的、强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写作特点。曾国藩身兼“一代鸿儒”和“同治中兴”之中流砒柱的双重身份,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桐城派传人自居,力振桐城余波,开湘乡派风气,对古文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论主张,并以多年的创作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亲身经历、参与甚至影响了晚清政局中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数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不辍笔耕,所上奏疏数以千计,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笔者在检索曾氏奏疏资料的过程中感觉到:曾国藩对于奏疏这种公文的写作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写作特点的。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68、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

69、如隋炀帝杨广就不喜欢谏官制度,他当皇帝时竟然将谏官全部废除。当然,听不进“民意”的隋炀帝结局很惨。

70、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71、佚名(先秦)·《唐雎说信陵君》

72、在古代不听皇上的话叫抗旨,忤逆,甚至更严重的叫造反。

73、至人,就是得道的人;用心若镜,是指心像明镜一样,所有的事物在镜子面前一照,都会有影像,但是如梦如幻,抓不着摸不到。管你高低美丑,高矮胖瘦,镜子都是同等照人。

74、正因如此,魏征的耿直和倔强在唐太宗看来更像是“傲娇”,越看越觉得让人感动。所以唐太宗说道:“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75、古代专门负责监督并提出意见的官员叫言官。言官分两种,一是御史,二是谏官。

76、子路,也就是仲由,仲子,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思想家,而且还是《论语》的编集者之一。

77、还有犯颜敢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指敢于说真话。

3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