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早春描写小雨小草的句子是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诗的前两句抓住早春的两大景物来写:小雨和小草。第一句写小雨。大意是,京城长安街道上细雨蒙蒙,大地被滋润着,就像吐了一层酥油。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小雨比作酥油,又用上了动词“润”字,这就把小雨写活了,令人喜爱。第二句写嫩草,“草色遥看”就是遥看草色的意思,为了合乎平仄的规则,才把草色二字提到前面。这句诗是说,远看嫩草绿绿,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绿颜色,可是走近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绝妙佳句,妙就妙在把初春嫩草初生时的.逼真形态写出来了。诗人观察得很仔细,远看视野阔、面积大,能把分散的一颗颗嫩草连成片,草色虽然还比较淡,却还能看到一抹淡绿。如果近看,刚刚钻出地皮的草尖,因无法连成一片,反而看不见。没有实地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妙句来的!第三四句则直接抒发对早春景色的赞叹:这是早春的美景啊,实在是春天中最好的景色,大大胜过那暮春时节满城的烟柳。到了“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春”就失去了它的新鲜感。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对早春的喜爱!

2、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3、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4、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5、韩愈的《春雪》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唐代·韩愈

7、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9、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的捕捉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诗的前两句抓住早春的两大景物来写:小雨和小草。第一句写小雨。大意是,京城长安街道上细雨蒙蒙,大地被滋润着,就像吐了一层酥油。这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小雨比作酥油,又用上了动词“润”字,把小雨写活了。第二句写嫩草,“草色遥看”倒装句,即遥看草色的意思,为合乎平仄的规则,才把草色二字提到前面。这句诗是说,远看嫩草绿绿,可走近一看却又什么都没有了。绝妙地把初春嫩草初生时的逼真形态写出来了。

11、这句诗出自唐朝·韩愈所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最是――正是,实在是、的确是的意思。

13、皇都——诗中指京城长安。

14、天街小雨润如酥,

15、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与杜甫的描写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16、天街小草嫩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到了,何许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看上去好像没有似的。一场春雨过后,草变得越来越绿了。

17、绝胜――远远胜过,大大超过的意思。

18、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描写小雨小草的句子是

19、这首小诗写于公元823年,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768--830?)的,原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和韩愈是好朋友。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20、【赏析】

2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3、最是一年春好处,

24、早春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5、酥――酥油,即用牛羊奶制成的油。诗中形容春雨的珍贵和滑润。

26、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绘早春景色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7、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韩俞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

28、润——滋润。

2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独特的视角,传神的描写出小草萌发时的美妙景象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0、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3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描述了春雨美景,用词雅致,意境甜美,令人赏心悦目。诗人突破以往写景诗中多赞美暮春的传统,以咏叹早春为主题。

32、小雨落到山坡上,山坡上的花儿也开了,桃红柳绿,空气变得清新无比。风景美如画。

33、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4、烟柳——柳绿如烟。每年到暮春,北方柳枝才长出新的嫩芽,呈现鹅黄色,淡淡的,远看如烟,称之为烟柳。

35、【注释】

36、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37、草色遥看近却无。

38、译文:

4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