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村晚描写童趣的句子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小儿垂钓》

2、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有什么?

3、昼出耘田夜绩麻,

4、(六)

5、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同样也传神的刻画了一个牧童,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中"信口"就吹出了那"无腔"之调,童趣也正在这"无腔"之调中尽情流淌出来.

6、《村晚》·宋代·雷震

7、《所见》

8、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9、牧童归去横牛背,

10、童孙未解供耕织,

11、一、细腻的观察是创作儿童诗的前提

12、飞入菜花无处寻。

13、相同:都写了古时候儿童的田园生活,都通过一件事来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都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5、(九)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7、出自宋代华岳的《骤雨》

18、山衔落日浸寒漪。

19、谁人得似牧童心,

20、三、辑录十首描写童趣的古诗。你会被他们的天真、清纯所感染,也会为他们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21、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2、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23、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24、(二)

25、何愁南北不知音。

26、村晚[宋]雷震

27、《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28、牛上横眠秋听深。

29、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0、儿童散学归来早,

31、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

32、篱落疏疏一径深,

33、从古至今,写儿童诗看起来容易,实则很难。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他们的想象。因此,只有细腻地观察儿童的生活,灵敏地抓住有趣的瞬间,加以提炼升华,才能创作出具有童趣的优秀作品。

34、注释:

35、不是遮头是使风。

36、《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37、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38、所作所为,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完全自然流露,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

39、(八)

40、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

4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2、《牧童诗》·宋·黄庭坚

43、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44、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5、《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46、时复往来吹一曲,

47、供:参加。

48、树头新绿未成阴。

49、儿童诗具有趣味性。

50、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

51、蓬头稚子学垂纶,

52、二、儿童诗的特点

53、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

54、《村居》·清·高鼎

55、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56、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

57、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58、多少长安名利客,

59、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

60、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61、樾(yuè):树荫。

62、儿童急走追黄蝶,

63、《宿新市徐公店》

64、收篙停棹坐船中。

65、陂(bēi):水岸。

66、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67、(四)

村晚描写童趣的句子

68、忙趁东风放纸鸢。

69、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70、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71、出自清代袁枚的《题画》

7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7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74、(七)

75、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写的是农村繁忙劳动的景象,孩子们和大人学种瓜的勤劳,来体现田园生活的和谐、幸福。《稚子弄冰》是通过描写孩子们脱冰,用彩绳把冰串起来当成打击乐器,冰块摔破了,孩子们失落,沮丧,来体现儿童的聪明、可爱。《村晚》是通过描写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来体现牧童的快乐、可爱,体现田园生活的幸福美好。

76、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77、短笛横吹隔陇闻。

78、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79、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0、儿童诗具有启发性。

81、诗文解释:

8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3、村晚后两句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横牛背的横字和信口吹的吹字表现了牧童悠闲的无穷乐趣

84、池上[唐]白居易

85、《所见》·清·袁枚

86、(十)

87、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

8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89、也傍桑阴学种瓜。

90、山衔落日浸寒漪。衔本来的意思是口里含着,这里是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太阳要落下去了,正好挂在半山腰,像是被山给咬住了。以后到高年级,咱们还会看到范仲淹在写洞庭湖的时候,用了“衔远山,吞长江”的句子,到时候你再好好体会一下“衔”的用处。漪这个字的意思是水中的波纹。寒漪是带有凉意的水纹。这句诗的意思是山像是咬着落日,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91、作者:杜牧(唐代)

92、拂堤杨柳醉春烟。

93、怕得鱼惊不应人。

94、清明

95、机关用尽不如君。

96、牧童骑黄牛,

97、“牧童骑黄牛”出自: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所见》,全诗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8、(一)

99、短笛无腔信口吹。

100、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01、《牧童》·唐·卢肇

102、童年真好,一切都是天真与美好。乡村真好,随处都没有羁绊一派天然。

103、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104、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

105、草满池塘水满陂,

106、怪生:怪不得。

10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8、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9、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110、怪生无雨都张伞,

11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12、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

11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14、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115、出自唐代韩愈的《石鼓歌》

11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7、与孩子的认知相契合,行为、心理活动,尽管天真、浪漫、清纯,但对成年人也有启发。

118、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19、村居【清】高鼎

120、路人借问遥招手,

121、骑牛远远过前村,

122、(五)

123、草长莺飞二月天,

124、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25、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126、儿童诗具有浅显性。

12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28、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29、一叶渔船两小童,

130、(三)

131、袁枚

132、侧坐莓苔草映身。

133、棹:船桨。

134、《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135、村庄儿女各当家。

136、草满池塘水满陂。陂bēi的意思是池岸,池塘的岸。王安石有一句诗里也有这个字,“一陂春水绕花身”。青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过了池岸。这个“满”字,写出了青草茂盛,也写出了池水丰沛。

137、《池上》·唐·白居易

4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