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描写苏轼外貌的句子摘抄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2、陈洵《海绡说词》:

3、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5、脸型长阔,高颧骨,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6、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着为东坡

7、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8、蜀江雪水来三峡,吴苑风烟访六朝。

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0、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1、终极三国中小乔说得带香的句子

12、十分峭措称妖娆。

13、王国维《文学小言》:

14、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15、苏东坡的相貌:他的额头高达,脸长,有点像人们常说的“马脸”,眉毛和眼睛也搭配得比例不当。

16、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17、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

18、——弗罗斯特6,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叔本华7,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佚名8,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19、林语堂《苏东坡传》:

20、金印如斗带万钉,何人为作燕然铭。

21、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2、蔡嵩云《柯亭词论》:

23、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24、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25、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26、看君一箭落胡星,如皋一笑倾人城。

27、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28、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

29、《寄题周元吉湖北漕司志功堂》年代:宋作者:杨万里周郎昨赞元戎幕,夜眺秦川登剑阁。

30、面若银盘:专脸盘像银子做的盘子,形属容皮肤白皙的圆脸。

31、“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2、归来却侍金銮殿,好看霜毛映玵貂。

33、其次,双目明亮、眉毛细长。这在与苏轼同时代的孔武仲《谒苏子瞻因寄》一诗“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奕奕双眉垂”,以及北宋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中描述的“方瞳正碧貌如圭”中均有所体现。

34、他还长着一部络腮胡,茂密、蓬乱,遮住了嘴巴、耳朵.苏东坡不帅,但长得有个性,显得很酷。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端正,和脸大小极为相配。他的身材比较高大。苏东坡仕途不发达,但中年以后肚子发福了。《百家讲坛》中提及苏轼外貌、体形大致上苏轼,高个子,头戴子瞻高帽,面颊比较清瘦,颧骨比较高,眉毛长得很秀气,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炯炯有神,而且他的胡子我们应该说,虽然不是那么浓密,但是足够衬托出他的神采。

35、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36、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37、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38、人面大非己之过而,乃上天造化,其人面庞较常人阔多许,虽不似面盆般大小,见者皆称奇。

39、描写人物外貌及动作的语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40、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41、《解连环·玉鞭重倚》年代:宋作者:姜夔玉鞭重倚。

42、“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43、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44、面如满月:脸盘白白的、圆圆的像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

45、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

46、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47、苏轼同时期挚友的李公麟,与苏轼亲密交往长达二十余年,因此,说李公麟创作的《扶杖醉坐图》还原了苏轼的真实面貌还是可信的,该作品也被苏轼以及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价为最像苏轼本人的画像。黄庭坚言:“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48、晁以道《老学庵笔记》:

49、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50、西窗夜凉雨霁。

51、东坡帽是苏东坡自己设计的一种乌纱材质、筒高檐短的帽子,这种帽子既不像官帽般威严,又增强了文人儒雅的气质,所以文人皆仿效苏东坡戴“东坡帽”,甚至出现了“人人皆戴子瞻帽”的盛况,这也是其后历朝历代表现苏东坡形象中必不可少的图像元素。如元代赵孟頫在书写的《赤壁赋》卷首为苏东坡创作的人物小像中,苏东坡就是戴着“东坡帽”、站立持杖的形象。其后清代费丹旭、现代陈少梅均创作过苏东坡戴“东坡帽”的形象。

52、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53、《陈风·泽陂》

54、挥彩笔,展红绡。

55、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56、元好问《遗山文集》:

57、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58、“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59、在现存的表现苏东坡形象的作品中,除却东坡笠屐这一主题创作外,苏东坡形象基本以头戴东坡帽、手扶杖藜为主,这一形象范式的出现,与苏东坡被贬漂泊有直接关系。“扶杖”有支撑、依靠之用,多为年老行动不便者使用。而苏东坡在近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中,远离朝堂,远离家乡,漂泊无依,扶杖这一举动更多的是他想在心理层面寻求的一种安全感,以扶杖抚慰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心绪。而扶杖的另一层含义则与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经历有关,在被贬的二十年时间里,他不但没有消极自弃,反而在三地为官期间,积极为民,不但致力于三地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而且努力移风易俗,改变民间旧风陋习,使得“扶杖”这一动作既传达出苏东坡年迈的形象,又传达出苏东坡为民奔走的劳碌形象。

60、“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61、前称公瑾后元吉,君家世有千人英。

62、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

63、《鹧鸪天·诗变齐梁体已浇》年代:宋作者:刘克庄诗变齐梁体已浇。

6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5、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描写苏轼外貌的句子摘抄

66、朱依真:

67、——吴承恩9,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鲁迅10,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西德尼·史密斯11,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关于陪伴的名言1、美好的思想,没有美好的品德来陪伴,它不过是泡影。

6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9、宽容的名言警句1,人的心只有拳头那麼大,可是一个好人的心是容得下全世界的。——贾尼·罗大里2,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金缨3,事若求全何所乐——杨绛4,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0、二、戴“东坡帽”的文人形象。

71、最后,身材颀长。这一项,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写道:“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宋元时期的八尺折合现在两米有余,虽然可能有夸张,但无疑身材高大,再配以苏轼长阔脸、高颧骨的长相,在古代真可谓是“异人”长相了。

72、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

73、《豳风·狼跋》

74、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

75、所以,李公麟所作的苏东坡像也成为其后图绘苏东坡形象的图像粉本,《扶杖醉坐图》基本可以完整地还原苏东坡的外貌特征:

76、再次,胡须稀疏。这记录在苏轼与学生秦观的闲谈中,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反问老师:“君子多乎哉!”苏轼则打趣地回答说:“小人樊须也!”由此可知,苏轼胡须确实并不茂密,只有少许胡须,这在李公麟所绘《扶杖醉坐图》和元代赵孟頫书《赤壁赋》卷首小像中均有所体现。

77、《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奇巧人王叔远”赠给自己的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所刻为苏东坡泛赤壁的故事。舟虽小,人物、家具等却一丝不苟,刻画精细。其中描写苏轼的形象的句子有:“峨冠而多髯”,是说他帽子很高,又多胡须;“苏、黄共阅一手卷。

78、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从南宋开始一直持续了近千年。

79、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80、秋月春花出肝肺,新词丽曲入笙箫。

8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82、君王尺一唤渠回,贮之凤阁与鸾台。

83、(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84、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

85、“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8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7、苏轼画像丨李公麟(传)

88、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

89、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90、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写的是苏东坡和黄庭坚共阅手卷时的动作、神态和衣着。

91、徐度《却扫篇》:

92、我欲剩风去,击楫誓中流。

93、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94、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

95、晁无咎:

96、龙媒志在横八极,天闲玉鞯羁不得。

97、元赵孟頫赤壁赋卷首苏东坡像

98、《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年代:宋作者: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99、天庭饱满:指人的额头突出,丰盈,寓意吉祥。

10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

102、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103、最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苏东坡像,为我们重构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提供了真实的图文依据,也为其后历朝历代意会、提炼“东坡笠屐”形象提供了准确的图文资料。

104、赵翼《瓯北诗话》:

105、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发梳洗。

106、(附二图)

107、首先是脸型长阔、高颧骨。不但苏轼本人对自己高颧骨、长阔脸有形象的记录,如《传神记》中描述的“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也有传说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对哥哥的长阔脸的戏称:“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可见苏轼的脸型确实很独特、很有辨识度,具有奇古的特点。

108、又挥白羽岸纶巾,却去武昌寻赤壁。

109、陆游:

110、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111、不赞元戎赞丞相,笔补造化裨盐梅。

112、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

1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4、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115、香奁新制出唐朝。

116、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117、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一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以见出二人的友好关系。苏、黄两人的神态、心情不难体会。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118、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119、黄庭坚《跋东坡》:

120、《念奴娇赤壁怀古》年代:宋作者: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21、钱穆:

12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23、一、苏东坡的基本外貌形象。

124、却沈吟未上,又索离思。

125、三、“扶杖”形象。

126、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127、《送周元吉显谟左司将漕湖北三首》年代:宋作者:杨万里又见周郎携小乔,武昌赤壁醉娇饶。

12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9、公瑾小乔在何许,元吉小蛮花解语。

130、董其昌:

131、胡仔《笤溪渔隐丛话》:

13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5,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

4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