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作者优选好句59句
1、【蜀相作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2、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表达了作者惋惜其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情。
3、(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4、文艺稿件1000篇朗读朗诵必备资源
5、(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6、为自己志向有生之年难以实现而苦闷
7、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对于诸葛亮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功业和才干的钦佩。
8、(名家名篇名作)朗诵合集
9、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10、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1、(唐诗三百首96)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13、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1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15、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1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7、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18、《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19、(唐诗三百首*)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20、宋代书画家米芾以行书闻名,笔势开张,酣畅淋漓。《蜀素帖》是其行书代表作。从总体看,字体开始向外展拓,笔画趋于丰肥。米芾自称学褚(褚遂良)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因是书于絹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字体欹侧,行气多变,有王献之笔意。用笔以侧锋为主,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
21、(唐诗三百首53)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22、(即兴评述热点)2020合集
23、这首咏物诗描绘了春柳的勃勃生气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意新奇,饱含韵味。
24、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25、(唐诗三百首108)李白《春思》
26、学习铺叙的写法,赏析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
27、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8、《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29、借诸葛亮之酒杯,浇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块垒。
30、《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作品原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1、作者:杜甫丨诵读:熊亚利
32、电子教案和PPT配套获得
33、(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34、(唐诗三百首*)李白《菩萨蛮》
35、(唐诗三百首83)王维《鹿柴》
36、(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资料全集
37、(唐诗三百首*)王维《少年行》
3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39、“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40、(唐诗三百首124)杜甫《兵车行》
41、(唐诗三百首65)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42、点击播放音频,收听有声朗诵
43、(唐诗三百首6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44、《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46、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47、(唐诗三百首84)王维《山居秋暝》
48、(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4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0、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对松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51、这里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52、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53、(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54、(唐诗三百首116)李白《行路难》
55、(唐诗三百首30)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56、这尾联两句接受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力的崇高慕名和对他工作未竟的怜惜心境。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衬托,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力,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从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以为“宕出远神”是诗篇结束的一种好办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沛的表现。
57、(唐诗三百首10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8、(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59、(唐诗三百首7)宋之问《渡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