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1、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2、据史书记载: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官拜鲁国士师。据说,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后因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3、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唐李朝威《异闻录·柳毅》:“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姜尚问曰:‘君子,尔何姓?’”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君子,你这等一个人,可被那厮欺负,我好是不平也。”清李渔《蜃中楼·双订》:“我姊妹出来已久,恐家慈见疑,如今要返深闺,君子,请回去罢。”
4、正人
5、(2)[amanofnoblecharacter]∶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6、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其义,达不离其道,此君子行事之准则。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能被称为君子的人不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再优秀的人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如果真的要在其中找出几个能配得上君子的人在下认为应该是柳下惠
8、君子
9、君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放在精神追求之后的。
10、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11、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12、例句
13、今义: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古义: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14、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15、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国语·吴语》:“﹝越王﹞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韦昭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吴所谓贤良,齐所谓士。”明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参见“君子军”。
1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7、论语》中“君子”出现频率非常高,其含义主要有几点:
18、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从修炼内心的道德修养发展到规范外在的行为。
19、文学家(苏轼)
20、君子之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1、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2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清方文《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邨,卜隣近君子。”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23、不亦君子乎。——《论语》
24、美酒。《类说》卷四三引唐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
25、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轼的小故事,苏轼晚年花掉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时,恰巧遇到一位老妇,看她哭得十分伤心就问其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老屋,刚刚被不肖儿子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老屋。于是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接回旧居,并没把房款要回。
26、圣贤
27、强盗
28、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29、圣人
30、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1、君子不齿。——唐·韩愈《师说》
32、[jūnzǐ]
33、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34、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35、“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36、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37、小人
38、文言文中“君子”的意思是,“思想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39、反义词
40、中国历史中称得上君子,能成为我们修身齐家的榜样的人,似乎每个朝代都能找到几位。
41、对别人的尊称
42、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43、(3)对别人的尊称[honorifictitletothers]
44、有女人自己送上门来,而且条件那么优厚,既不会遭遇猥亵之罪名,又不会遭遇色狼之流言,柳下惠却那样自在安稳的过了一夜,没有去做半推半就或者水到渠成、无师自通的男女之事,真是非正人君子之所不能为。
45、“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其最早而且最正式的定义则出现在东汉的《白虎通义》。其文曰:“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君子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故《孝经》曰:‘君子之教以孝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何以知其通称也?以天子至于民。故《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论语》曰:‘君子哉若人。’此谓弟子,弟子者,民也。”
46、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长期实践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
4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48、君子jūnzǐ
49、释义
50、范仲淹更讲究为人处世的德行,告诫儿子,其实也是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品行和节操。四个儿子忠孝仁义尽皆“入传”,加上《范仲淹传》,一门父子,“五传”传世,光耀门楣,千古流芳。
51、君子多欲。
52、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传》
53、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等等。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5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55、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家境贫寒,两岁丧父。范仲淹先是苦读于醴泉寺,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拌点腌菜充饥。有同窗见其求学刻苦,生活困难,特地给他送来美食,但范仲淹却婉言谢绝: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佳肴,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7、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记载说:“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惠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坐怀不乱之说成立。还有一种说法是: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形成了柳下惠坐槐不乱的第二种说法。
58、君子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59、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60、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
61、《论语》中这样描述君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意思就是说,君子心中必须要有仁爱,并将这种仁爱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62、梁上君子经常光顾这些商店。
6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严格要求可以具体化为某些标准。
64、当代新中国国家总理周恩来。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65、引用解释
66、君子的古义是
67、君子的今义是
68、近义词
69、(1)[gentleman]∶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70、可见,“君子”是指称具有一定道德品性的主体(个人)。当然,最初君子专指社会上层居高位者,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在现实社会中对应的是专指道德高尚的一类人。
71、竹之雅号。宋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君子竹”。
72、同社诸君子。——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73、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高诱注:“君子,国君。”
74、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75、旧时妻对夫之称。《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李贤注:“君子,谓夫也。”唐李白《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鸞。”清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7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77、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7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79、君子登山。——明·顾炎武《复庵记》
80、文采与朴实兼有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81、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