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六国论优选好句60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

3、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4、《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5、六国论中作者通过六国的史实表达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灭亡,从而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呐喊,通过两组对比,鲜明地指出不以六国为戒,必是一条亡国之路.

6、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利,借古讽今,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7、(5)诸侯贿赂秦国“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8、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9、B.《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10、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11、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2、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13、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审敌》参看。”

14、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苏洵所说的“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5、教学难点: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16、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17、以: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18、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

19、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0、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2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破灭的根源)

23、回顾历史事实,学会区分“政论”与“史论”

24、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5、(而)在六国论中的用法(1)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5)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动)

27、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

28、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9、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0、至于苏洵是真傻还是装傻,我看是装傻。给皇帝写文章,不能太露骨,只能一点点督促,逼急了就得去岭南吃荔枝了。

31、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3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33、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3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5、B.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36、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37、朱川:“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3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9、(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40、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1、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42、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

43、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辽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44、与:结交亲附(失其所与,不知)

45、【六国论】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言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李桢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如果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

46、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47、(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与“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8、(4)秦收受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49、落实文言翻译,梳理论证层次,理解“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

50、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51、使学生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生发对古人的崇敬,调动学生积极性

52、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53、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4、六国论燕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释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原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55、至于:到~,由上文承接到下文

5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57、作者又以六国的主要谋士苏秦的言行加以证明:苏秦挂六国相印,力倡合纵,好像誓与六国共存亡,合纵之法也似乎真可抑秦,其实并非如此。作者指出:苏秦为人朝秦暮楚,惟利是图,他起初投秦,因为他知道秦必将统一天下,只是秦不用他,他才转而去倡合纵、说六国的。

58、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59、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60、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5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