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是的,借物抒情,借雨来表达作者的悲伤的气氛
3、其中“十”为入声字,新韵算平声,依古韵属仄。
4、赠别二首唐•杜牧
5、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觉”、“烛”、“惜”、“别”四字入声属仄。
8、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9、当然是合律的~
10、三.注释
11、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12、《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
13、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4、一.全诗
15、二.翻译
16、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1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8、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9、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20、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人们多出来祭祖踏青。诗篇中第一句就讲述一位孤独旅行在外的人,遇到了“雨纷纷”的天气。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节原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是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但他独身赶路,又被雨淋湿,无处可藏,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21、《清明》
22、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23、牧童遥指杏花村。
24、借问酒家何处有?
25、路上行人欲断魂。
26、③借问:请问。
27、_(:з」∠)_
28、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29、唐杜牧
3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1、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近那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诗的前两句,读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烟雨图。
32、清明
33、所以(* ̄m ̄)平水韵还是要翻翻的,哪怕打算用新韵创作也绕不开平水,不然学古人诗时光看内容不知音律,那不也就学了一半嘛。
34、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35、另此首属折腰体,中二句拗粘。
36、“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的淋漓尽致。能不能找个酒馆,喝点酒,避避雨,暖暖身子?于是读者可以想像,他急匆匆向一个牧童询问,牧童招手一指,用比答话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远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开放的飘落的杏花林的后面,隐隐约约是个小村庄,就从那里,似乎已经飘出了酒香……
37、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38、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9、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40、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4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2、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43、清明时节雨纷纷,
44、我把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举一下。
45、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46、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