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晁错传优选好句69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晁错指出自秦代以来,守边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派国内的农民去戎守边疆,更换频繁不可行,他们根本不了解边地的情况,而且很多服军役的农民在去往边地的途中去世,在大家看来戍边无疑是被判了死刑,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很难知道他们将来的去处。

2、晁错的理由是大军交给别人,不可信,所以让皇帝亲征,自己留守。这确实不妥,怎么说自己也要跟着亲征嘛。但这似乎也不能构成死罪。当时晁错权势盛于丞相,丞相等弹劾他,显然是景帝授意。

3、晁錯另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在叛亂發生時,讓皇帝御駕親征上前線。不管這建議的對與錯,都有致皇帝于危險之中的可能,讓皇帝對其反感,甚至怨恨。

4、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如同内地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把整个南越国都为汉朝廷的属国。武帝非常高兴,恩准南越国使用大丰收的犯绶,统一实行汉朝的法度,以新的办法改变南越的社会习俗,命令汉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但是,南越的想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杀死了。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终童”。

5、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6、【晁错传】杀了晁错,诸侯当然不会退兵。景帝闹了个笑话。

7、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8、袁盎建議漢景帝:“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袁盎的意思就是,只要殺掉晁錯,叛軍就沒有了繼續進攻的藉口,然後再派使者赦免了他們叛亂的罪行,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他們自然就會退回各自的封地,這樣,這場叛亂,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了。

9、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10、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11、(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12、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取道,从

13、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身穿朝衣被斩于东市,“父母妻子同产(同母兄弟)无少长皆弃市”

14、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15、小题1:D小题1:C小题1:(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小题1:(1)这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小题1: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小题1: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关键词:“是”“数”“寇”“御”“猝”“内”“杜”“外”的理解)

16、晁错是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早年专治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家“刑名”之学,以学问博洽精深、见识卓荦不凡而得以出任六百石的中层官吏太常掌故,在掌故任上,晁错的最重要作为是受命记录并整理《尚书》这部经典:“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晁)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汉书·晁错传》)

17、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18、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传》

19、法家学说的基本特色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信赏必罚,以辅礼制”。他们力主变革,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以农政富,以战求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等。缺点是轻视和否定教化,独任刑法,刻薄寡恩,残暴血腥,“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致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所以能够收效于一时,但却很难行之于久远。

20、第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21、班固在《漢書·晁錯傳》中贊其為:“晁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22、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23、晁錯派人收集袁盎在吳國時,收受吳王賄賂的證據,準備將袁盎治罪。好在漢景帝也明白這裡面的始末緣由,並沒有處死袁盎,只是將他削職為民。

24、晁错的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被指为“奸臣”“祸首”,叛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实,景帝杀之,意图平息事端。幼稚的幻想而已。

25、跨媒介阅读文化经典全方位提升语言审美

26、晁错当了博士以后,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要陈说太子应该通晓权术,要让臣子效忠皇帝,不能让他们蒙蔽君主,最后太子还要懂得安抚百姓。

27、百家讲坛《庄子》心得合集

28、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苏辙《历代论》

29、(2)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说的就是晁错这些人呢?”(“古”“常”“等”各1分,“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30、晁错也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有多篇著述传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法家类”著录《晁错》31篇,今存8篇,散见于《汉书》“本传”与《食货志》之中。

31、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32、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33、『大秦帝國的滅亡│225』

34、晁错受到文帝嘉奖以后,非常开心,紧接着又上了一封非常切实际的奏疏,即《守边劝农疏》,这次晁错主要讲述怎么样才能守住边境,防止匈奴骚扰,此奏疏对汉朝当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帮助。

35、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36、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

37、结果景帝相信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大概过了十几天,景帝自导自演了一出戏,他指使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殴联名上书弹劾晁错,以“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的罪名,要求将晁错满门抄斩,然后自己再批准了大臣们的奏章。

38、对于吴国,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景帝为太子时,曾打死吴王刘濞的太子(事见陕西27——汉景帝阳陵),让吴王心生怨恨。当时文帝对吴王的态度一度强硬,后来担心把吴王逼反,改为安抚,吴王也渐渐安稳下来。

39、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40、主张削藩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41、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

42、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

43、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汉朝的边境屡次受到匈奴的骚扰,文帝发兵讨伐匈奴,晁错借此机会又写了一封奏疏叫《言兵事疏》,主要讲述晁错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比如怎么领兵打仗,怎样对付北方的匈奴等等,晁错把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势分析得很透彻,文帝看后非常满意,亲赐晁错一封玺书,表达对他的赏识。

44、『以一己之身,對抗戰爭狂潮的墨子│75』

45、但苏轼也不否定晁错的赤胆忠心:

46、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初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欲将景帝推向前线,然后自己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当时汉景帝与晁错商议调配兵粮的时,晁错就向景帝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定七国之乱,然后他自己则坐镇关中,替汉景帝指挥文武百官,镇守后方。

47、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

48、古文观止是古代的的教科书,启蒙读本。看了可以提高你的文学素养,同时了解古代行文特点,且有很多文章可以使你的思想活一下,比如王士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欧阳修的《纵囚论》,苏轼的《贾谊论》,《晁错论》和《范增论》让你见到另一番的思考;又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让你看一看骂人新高度……

49、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50、其借力打力,“以蛮夷攻蛮夷”,即根据汉匈军队的不同优劣特点,有针对性有前瞻性地致力于取长补短,联合边疆地区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抵御匈奴,保卫边塞。晁错认为,鉴于匈奴有明显的三大优势,汉军要避免进行硬拚死打,而是要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借重他们的作战能力,形成双方结合的矩阵优势,从而以长击短,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同上)。在晁错看来,这种优势互补的做法乃是真正的克敌制胜“万全之策”。

51、知否?那些流逝的歷史和那些記述歷史的篇章

52、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53、北宋苏轼曾经发前人之未发,认为晁错被杀,是因为他建议景帝亲征,而自己留守,把危险留给领导:

54、本来一切缓步推行,吴王年高(起兵时62岁),不久就会离世,消灭同姓诸侯只是时间问题。

55、即使是有多年的交情,也不会例外,西汉晁错用全家性命证明了这点。

56、景帝刚刚即位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力量疏离人家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底呢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控制所请求削减们土地保持京都尊崇地位实有利国家好事呀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57、那么袁盎跟晁错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他要置晁错于死地呢?

58、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愚臣亡识,唯陛下财察。

59、『孟子與《孟子》│109』

60、晁错与太子很投缘,号称太子的“智囊”。不过景帝怎么看也不像个有脑子的人,两人的投缘,还不如说是性格相似。班固(陕西9——班固墓)用“峭直刻深”来形容晁错,而晁错口中的景帝是这样的:

61、A(认为……好,称许)

62、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63、汉文帝在位时,最让他头疼的事就是匈奴问题,当时汉文帝为了防止匈奴入侵,在边境若干个地方安排军队驻守,匈奴派人来回观察,一旦发现哪个驻守点汉军不多,就立即发动攻击,汉朝派出的军队根本来不及支援,等到汉军到了,匈奴又跑了,来回折腾浪费很多资源。

64、『屈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嗎?│124』

65、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年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邓先时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

66、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申商刑名之术”,即法家思想。

67、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帝、汉景帝所重用。

68、只是晁錯一時沒找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壓下來。

69、对下列各句中标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