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优选好句63句
1、宋之“重文轻武”,乃是太祖立国之初便制定的国策。且终两宋300多年的王朝统治,赵宋的后嗣君主们或许有各种毛病,但他们大多皆能恪守宋太祖遗训。同样是勒石为戒,偏安一隅的南宋君主,在国破碑失后,震慑犹在;而明朝倒好,直接让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将铁碑搬走砸坏了。
2、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官员。
3、这一回他“忧”得有些过分,结果二贬睦州。景祐二年,范仲淹因苏州治水之功奉召回京,判国子监,旋迁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但是他又因宰相独揽朝政,培植党羽而“忧”,遂向仁宗皇帝进《百官图》,结果反被诬为“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三贬饶州。西夏来犯,范仲淹得夏竦推荐而镇守边关。西夏求和,拜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败而四贬邠州。这一年,他五十六岁。
4、范仲淹年少时家中贫穷却坚持读书,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天圣初年,范仲淹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年),任秘阁校理,因奏请刘太后还政,被贬职至陈州。仁宗亲政后,提拔其为为右司谏。又因谏言废郭后一事,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和,被贬到睦州、苏州。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呈上《百官图》,针砭时弊,被指为朋党,又被贬到饶州、润州和越州。
5、觉得此文不错,请关注本号并转发到朋友圈!
6、原因很简单,一个接近于近代的财税制度观念,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体制国家里,注定是难以实施的。
7、优良的个人品质以及众多的支持者
8、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并向各路派遣使臣进行巡察。
9、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0、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11、【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陈桥兵变,亦不过是藩镇制度的一个缩影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升级版的僭越行为罢了。虽然,赵宋王朝亦因此而来,却诚不愿,日后或有人效仿之。
12、看到宋朝就发现,这个王朝有太多亮点了,它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也好,审美也好,都很符合我个人的认知,所以就对宋代的历史留意得更多,越看越觉得这个朝代特别值得研究。
13、公元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1052年调往颍州。但是六十四岁的操劳了一生的范仲淹,已经积劳成疾,才到达徐州,就病情加重,溘然长逝。
1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调集十万大军,侵袭宋朝延州,宋朝措手不及。边境年久失修,士卒久未训练,宋将无能,大败。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副帅。花天酒地时,眼里只有奸佞,危难之时,居然也记得谁才是肯担当、能做事之人。
15、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16、由于自己的早年经历和为官的坎坷仕途,这使得范仲淹更对民间疾苦而熟悉,也屡次毫不忌讳地对民间利病提出自己的意见。已是四十四岁的范仲淹,在一次江淮和东京发生蝗虫灾害而奏请仁宗安排人员前去巡视救灾,而仁宗却以情况不实为由拒绝理会。
17、所以,关键的问题出现了。欧阳修也好,范仲淹也好,这哥俩谁也不曾摸清楚仁宗的“脉”,抑或说,他俩皆不曾真正看透赵宋王朝君主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之下,那份根植于骨子里的隐秘防备之心理。
18、虎父无犬子,范仲淹的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秉承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为国效力,后来官至宰相。
19、官员的品行好坏对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丰衣足食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只是九品的县令小官,他不仅要对所辖区域的治安负责还要管理当地的税收、诉讼等权限较大,因此如何选官、用官是朝廷维护统治和福泽百姓的必要举措。
20、宋代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局部
2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桥上和桥边都是小商业
2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3、宋仁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对一位皇帝来说很不容易,因为他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不自由、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皇帝。
24、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希望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能够过得好一点,自由自在一点,社会上的氛围更加宽容,法律能够给予我们一个基本的保障,如果按照这个价值观往中国古代去寻觅,我们就会发现,宋朝整个所展现出来的格调,可能最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25、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这个愿望未及盛开,便以一种凄然、壮然而又惶然的方式凋零了。甚至有点不堪的意味在里面。
26、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27、新政是好,但是,这场改革之路隐患重重,新政岌岌可危了。因为新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触及了大批守旧派官僚们的切身利益,他们不甘心,开始抨击,范仲淹的部将也遭到秘密调查,欧阳修被调离。范仲淹遇到了许多麻烦。
28、为什么宋仁宗一朝却能够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29、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这就是“断齑划粥”的由来。他把全部精力用来读书,显现了年少的小范同学的不同寻常之处。虽然那时候还不确定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30、古人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了进士就有官做,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喜事,从此就有快乐了。但是,他要“后乐”,而且还要等普天下的人都“乐”了他才肯“乐”,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做了官、抱着这种梦想的范仲淹就更没有快乐了。
31、但他从未因此而选择妥协,忘记自己的天下之忧,从穿着一身布衣去应天府做院长而被儒生嘲讽,到他对晏殊说自己一年有三十万钱的俸禄却被发现竟是家徒四壁,只有破旧的书桌和堆满的书籍,每贬到一处都一如既往为民务实,开办书院、澄清吏治,成为人民爱戴的良吏,那么他的直言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惹怒一向开明的仁宗?
32、范仲淹从小就刻苦勤奋,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却知足常乐,并不为现今的苦况忧思,反而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读书致学上。为了更好的读书,他甚至选择远离家庭,借助到清净的佛寺,每日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以此果腹。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划粥割齑的故事。
33、“先忧后乐”是范仲淹思想的精髓。然而,他又何曾“乐”过呢?所以我说,历史上只有半个范仲淹。
34、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离开朝廷,担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尽管此时新政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但范仲淹仍然在答谢皇帝新任命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的坚定信念。
35、深夜,范仲淹挑灯填词,写下著名的《渔家傲》:
36、这个时期,范仲淹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还有转圜的机会。因为宋仁宗记住了这个敢于直言犯上、敢说真话的人,虽然当时摄于太后权势自己没敢替范仲淹说句话,但心里还是感谢他的。皇帝没有忘记这份人情。所以三年之后,刘太后病逝,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师,让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也算是知人善任了一回吧。
37、尽管范仲淹在皇祐三年(1051年)为苏州范氏家族写的《续家谱》序言中,将其家世一直追到唐朝宰相范履冰。但正如其在文中所言,写作所依据的祖传文字材料只从高祖范隋开始,再往上追溯的谱系,范仲淹虽然没有言明,自然都是猜测之语。
38、这些都是他被后来的士大夫们称道的原因:他是一国之君,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有他的个人情感偏好,当这两个角色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克制自己的情感。
39、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40、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41、一条采访了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
42、左:《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王凯饰);
43、当时范仲淹发现仁宗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可是朝中军政大事,仍然全是刘太后说了算,于是范仲淹上书,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收到奏疏后,默不作答。
44、来源|一条(ID:yitiaotv)
45、范仲淹欣然答应了好友撰写记文的请求,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光耀千古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既是范仲淹对失意好友的劝慰,更是他高尚情操和自身追求的真实写照。
46、职业: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47、1024年秋天,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几万民夫,奔赴海滨实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们不但遇上风雪,还赶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丧生。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主张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坝了。
48、比如在近代、晚清或者明末的那段时间,大家谈起宋朝,眼睛会盯到宋朝“积弱积贫”的这一面上。宋跟西夏、跟辽、跟蒙古都打过仗,都是败得多、胜得少,在军事战场上的表现,着实比较难看,甚至可以说比较窝囊。
49、宋朝的城市里面,大街上都开满了店铺。临街开店,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套做法在宋朝才普及开来。
50、资料来源:孙纲老师提供
51、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1)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52、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53、范墉前妻陈氏,先后生育了四个孩子,但只有范仲温存活下来。后妻谢氏,即范仲淹的生母,相关史料记载很少,仅知道范墉去世后,她为生活所迫,改嫁朱文翰,范仲温则由族人带回老家苏州抚养。为了使范仲淹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免在范仲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谢氏暂时对范仲淹隐瞒了他的身世,眷眷之心,于此可见。
54、以夏竦为首的政敌们,利用诽谤和构陷之手段,对范仲淹及其政治盟友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等人,就士大夫安身立命最为基本,亦最为重视的两个方面——政治大节和私德品行,报以种种恶意攻击和抹黑。在政治大节方面,他们就“结党”一事大做文章,而范仲淹在面圣自辩时,因自认坦荡,问心无愧,反而就势提出了“君子党”之一说。欧阳修则更猛,他直接撰写了一篇言辞激烈、文理并具的雄文上呈仁宗皇帝,题目就叫《朋党论》。可惜的是,文章是好文章,殊不知,已然犯了一个天大的忌讳。诚譬如一个医者,任其制药的本领再高,若不擅把脉,所开之药不但不能对症,反倒成为害命之药了。
55、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
56、仁宗十五岁登基后,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王曾主宰相府参事。范仲淹为了感谢王曾和晏殊的推荐,兢兢业业地努力地工作。
57、“断齑划粥”范仲淹“先忧后乐”树丰碑
58、“四大发明”中的三项,
59、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60、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要经过经十几个州。这次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没有伤心,他已经习惯了。
61、范仲淹直接取王通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又从“文中子”三字中取一“文”字,前边加上有崇尚之意的“希”字,以“希文”为字。
62、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代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63、唐朝长安的商民开店,只能在政府制定的东西二市里面。在居民区里不允许有商店。而我们现在看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开封城里,都是密密麻麻的商店,很多地方都是一家家连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