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徐光启优选好句39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徐氏再次与火炮打交道。他设法从澳门运来数门大炮,同行的还有精通火器的耶稣会传教士罗德里格斯(JoãoRodriguesTçuzu)。此时的徐氏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大明王朝危在旦夕的局面似乎已无法挽回。徐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基督徒官员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力争挽回大局,堪称爱国楷模。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一个重大的悲剧性事件发生了。孙元化是镇守边疆的重将之他是基督徒,也是徐光启的入室弟子。1632年,孙元化在一场兵变后被斩首问罪。徐氏挺身而出,全力为他辩护,但无法挽回,只好通过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乔扮工人入狱探监,以冒险的方式为他争取到了圣事的安慰。

2、1606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数学体系,开创了全新的数学证明方法。

3、中国古代日食的发生是一件祭祀大事,这代表灾难将至,需要天子携百官一同“救护”,到了崇祯朝,钦天监的官员尸位素餐,沿用陈旧历法导致多次日食失准。崇祯帝焚香沐浴,大张旗鼓的准备好了祭祀,见到的却是烈日当空,这让他很没有面子。徐光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准确的算出日食,崇祯应允了,然而钦天监也不能示弱,否则饭碗不保。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文竞赛。当然,结果以徐光启为首的理工传教士天团——汤若望、龙华民、罗雅谷和邓玉涵,获得了最终胜利。徐光启也因此擢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4、【徐光启】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5、二难是徐家三世单传,独子徐骥婚后无子,他害怕徐家的香火会断绝。但入教后,徐骥连续得了五个儿子,据《徐氏宗谱》记载,徐光启的曾孙多达28人,可谓儿孙满堂。

6、重新修复的徐光启墓李天纲很欣赏徐汇区文化局的“务实开明”精神,他特别提到2003年宋浩杰组织修复徐光启墓,按照1903年重修的样子复原,把墓碑前的十字架也修复了。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前欧洲所所长陈乐民亦积极评价:“我认为这很重要,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徐氏本人的尊重。”

7、徐光启觉得自己在北方的大片土地的赚钱不够多,于是,要家人精心选取优质的桑树种子寄给他,他要在北方种桑养蚕,使自己北方的土地获得最大的产出。

8、天启年间,孙元化协助袁崇焕驻守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宁远,孙元化为袁崇焕设重炮11门,痛击后金军,努尔哈赤兵败重伤而死,史称“宁远大捷”。

9、他认为一百年之后每个人都必须学《几何原本》,但也太晚了。可是历史比他预料的更悲哀。

10、他还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写下《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又向他们学习了水利,一起翻译《泰西水法》6卷。

11、#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126

12、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1)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大约完成于1525—1528年间,死后经陈子龙改编出版于1639年)、《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l2)等等。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个人。

13、徐光启同时也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14、考徐光启一生所成就之重要事功,计有五项:

15、2007年11月,中外学者们在上海公开谈论“徐光启是一名天主教徒”,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承认历史,承认事实,这是政府建立政治信任的基础。

16、中年大叔徐光启自小“家境贫寒”,自从二十岁考取了秀才后,一直久困场屋,接连五次乡试未第,直到三十六岁,第六次乡试时,天可怜见,终于派来了个认真负责的主考官焦竑,从本已落选的试卷中重新发现了他,于是他才中举。但随后多次去北京会试,榜上都无名。

17、诚邀|博雅云课堂邀您陪孩子一起探寻世界

18、徐光启是中国明代伟大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精力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天文学、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数学、历法、水利、测量等科学技术,为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19、当时,中国人不信西方的天主教,朝廷也不支持西方人来明朝传教。

20、《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托名利玛窦而已

21、就这样,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在皇帝的身边,还是朝廷百官中,徐光启都拥有大批的“门生”。

22、徐光启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物。徐光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徐骥撰写了《文定公行实》一文,详述了徐光启一辈子的经历。我想,谈论徐光启,没有什么信息比他儿子的更权威更真实可靠。

23、后来,徐光启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三年。徐光启的老家松江府是个农业发达地区。农家出身的他在从政后并未忘怀农本,始终认为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居丧期间,徐光启进行农业试验,研究外来粮食作物甘薯、北方作物芜菁等农作物的培育,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编写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等农业著作以推广种植。丁忧期满后,徐光启又两次到天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编写了《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些经历都为徐光启日后撰写《农政全书》打下了基础。

24、例如,眼下,美国抗疫不行,中国抗疫很行,为什么有些人依然崇信美国,并且坚信美国医学发达、管理科学?

25、前面,我们谈到过,徐骥根本就不承认《几何原本》是西洋人的东西,而是肯定地指出:《几何原本》是他爸的作品。

26、徐光启在庶吉士毕业分配工作时,被成功地留在明朝权力中枢翰林院,担任了翰林院检讨,具体工作是内务府司礼监书堂的老师,专门负责教育宦官。徐光启因此与哪些宦官成为密友,我们不得而知。

27、徐光启获得第一的这场考试,以作弊成风而震惊朝廷,被载入了史册。考试结果一宣布,考生们就炸了,朝廷里就被闹翻了,《国榷》:

28、徐光启自号“玄扈先生”,“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这足以表明了徐光启对农业和历法的重视。当时明朝使用的《大统历》仍是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越来越大,影响农耕。而此时,西方已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格里高利历,也就是现行的公历,精密度远超《大统历》。

29、1970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几位意大利客人访华,陈乐民负责接待,令他紧张的是,对方提出了拜谒“利玛窦墓”的要求,“还特意提到利玛窦是徐保禄的老师”。历史上,现位于北京市委党校大院内的“利玛窦墓”两次遭难,远是在清末被义和团拦腰砸断,利玛窦的尸骨更被挖出来焚烧,最近一次则是“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

30、一是“贡生入监”,这是国子监学生的主要来源。朝廷给全国府、州、县的学校下达有推选入国子监读书的名额,《明史•选举志》:

31、崇祯元年(1628),徐光启不仅官复礼部右侍郎,而且当上了崇祯帝的日讲官,即天天在皇帝身边,给皇帝答疑解惑的人,即贴身智囊。

32、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把世界带给孩子

33、明朝末年,欧洲不具备诞生《几何原本》的基本条件

34、徐光启的官场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亲去世而回乡丁忧、政见不合而告病请辞、遭受弹劾而被迫隐退,进进退退之间,虽有波折沉浮,但始终以富国足民为志,坚守自我,从未懈怠对西方数学、农业、天文、水利等方面优秀书籍的译制。

35、这也引出他的第二个侧面:农民出身的全能科学家。

36、崇祯元年,再次入京,官复原职,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37、明朝前期的思想界沉闷而僵化。晚明的时代思想开始出现向回复古学、汉学为要的转变。徐光启也支持这一主张。与带来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利玛窦相遇,两人更是不谋而合。

38、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方便传教,他认为皇帝不支持,他在中国的传教就很难扩大影响,他想,如何才能取得皇帝的支持呢?只有用中国尚不完全具备的科学知识才能吸引皇帝,说服皇帝让他传教。当时明朝规定,不准外国传教士到北京传教。后来,利玛窦请地方大臣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他自己也到北京去了,通过宦官马堂,送给明神宗几本《圣经》和几幅圣母图,还有几个自鸣钟。明神宗不信西教,不懂《圣经》,也不知圣母是何方人氏,但看了自鸣钟,倒觉得怪新鲜,他琢磨不透这铁疙瘩怎么能自动报时,就让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39、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政全书》初稿已完成。但徐光启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1633年去世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1639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