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1、相:
2、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3、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5、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6、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9、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10、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11、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12、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3、得:此言得之(对)
14、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15、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16、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17、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1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9、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0、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21、重点句子及翻译:
22、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23、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24、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5、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26、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2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8、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29、《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30、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31、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32、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33、四、词类活用
34、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35、③诚不得已(办法)
3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7、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38、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39、以上为论史评古,以下则是刺时砭今了。针对现实发抒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
40、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41、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42、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3、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44、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4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6、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7、针对历史发抒感慨,惋惜六国的失策,主要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讽劝“为国者”应以此为训,对敌要敢于斗争。
48、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4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洎:及,等到。以:因为,由于。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因此这句最好还是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50、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兵:武器,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捷明快。
51、举:举以予人(拿)
5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副词,还)在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2、始(才,副词)速祸焉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53、得:
54、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55、三、一词多义
56、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57、七、难句翻译
58、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9、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0、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61、“洎”是介词,及,等到。“洎牧以谗诛”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洎”的宾语“牧以谗诛”是个主谓短语。
6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3、不赂者以赂者丧。
64、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65、②此得之(正确)
66、六、句式
67、暴霜露(通"曝")
68、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69、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70、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1、非:
72、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7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7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5、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76、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77、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7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79、二、通假字
80、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8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82、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8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句)。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亡的原因。
8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85、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86、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87、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88、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8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式被动句)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90、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9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2、势:
93、举:举以予人(拿)
94、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95、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96、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97、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98、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99、得:此言得之(对)
100、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01、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02、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10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04、或:
10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06、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107、《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108、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10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110、洎牧以谗诛。
111、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状语后置)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战”的补语。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顺了。
112、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13、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14、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115、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116、五、古今异义的词
11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118、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19、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120、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121、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122、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2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124、《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25、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126、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127、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128、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29、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130、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131、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132、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13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5、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136、②今义:爷爷。
137、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138、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39、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140、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4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42、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143、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144、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145、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14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147、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148、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