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中描写景物的诗句精选62句
1、《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2、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边塞之遥远。
3、这首诗是诗人初人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前两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
4、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5、万里长征人未还。
6、唐·王昌龄
7、但使:只要。
8、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9、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0、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1、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12、注释
13、(一)《凉州词》王之涣
14、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5、出塞描写了明月、边疆关塞。《出塞》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的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王昌龄〔唐代〕
17、《出塞》唐-王昌龄
18、《出塞》是王昌龄的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0、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21、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其一,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2、译文
23、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24、除了“泰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写出边塞遥远,还有很多边塞诗同样写出了边塞之遥远,分享如下:
25、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2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7、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28、汉关秦月就是体现边塞独有的特点景物,诗人王昌龄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地描绘。
29、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30、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3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2、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3、(二)《古从军行》李颀
34、这首诗是从秦朝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开始写起,从这些明月和边关都还在,没有改变,而万里长征的战士却还没有回来,两者进行了对比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的牺牲灿烈。
3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6、《出塞·其一》
37、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诗人从边塞景物中的月色这一景象写起,引出下文的“人未还”。
38、它的内容主要为感慨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维护、爱重、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期盼以及对将士们的信心。
39、(其二):沙场(战场)、城头。通过对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热情歌颂战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40、《出塞》,王昌龄写了两首,比较有名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41、秦时明月汉时关,
42、描写景物的句子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43、出塞
4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5、《出塞》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
46、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4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8、不教胡马度阴山
49、《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50、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51、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讲了虽然历史大有变换,但是征战却从未间断,表现出战争的时间之长;第二句描写了男儿征战沙场的情形,留下了多少的悲剧。三、四句描述了诗人和百姓们的愿望,希望可以有一位“飞将”可以出现,平息战乱。全诗用了非常平凡的语言,却唱出了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52、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5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4、《出塞》描写了明月和长城这两个景物,诗人通过对景物和历史人物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期盼和渴望,又有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的暗讽。
55、但使龙城飞将在,
56、出塞(其一)的景物有:明月、边关的长城。通过对景物和历史人物描写抒发自己爱国情怀。
57、诗人王昌龄作品《出塞二首》。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58、赏析
59、秦时明月汉时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60、"万里"一词写出了边塞之遥远。
61、
62、出塞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