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儒家经典精选101句
1、三纲八目
2、三纲指的是三种方法途径,层层递进。
3、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至善;补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5、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将其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意为教育要明白人民的大德,亲近老百姓,为人民造福。
6、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
7、sgmbtm
8、儒家经典:《尔雅》
9、儒家经典:《仪礼》
10、《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1、明德、亲民、至善
12、儒家经典:《孝经》
13、大学三纲指《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从"八条目"来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起点和基础。“格物”即格除物欲,人虽天性本善,但因后天性受环境物欲的影响,因而会丧失掉部分良知,必须格除物欲才能招致良知而后才能意诚、心正、身修。这说的正是以存心养性为起点的自我教育,最后由内而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15、儒家经典:《书》
16、儒家文化以仁、忠、义为本的理念,让人受益匪浅。每次阅读儒家经典著作,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全世界都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17、《易传》就是十翼,十翼不必是孔子所作,但十翼出之于:当无可疑。《易传》成一套玄思,代表孔门义理,这是确定的。为什么说十翼之传是孔门义理?这表示十翼之玄思是儒家的玄思,儒家的玄思与道家的玄思不同,不是同一个系统。
18、八条目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
19、《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着,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20、儒家经典:《礼记》
21、《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
22、儒家经典:《易》
23、《大学》所提山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
24、情感阶段。“诚意”和“正心”讲的都是道德情感的培养问题。情感是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意向。《大学》把“诚意”、“正心”放在“格物”、“致知”的自然逻辑过程之后,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表明作者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情感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大学》把“诚意”作“不自欺欺人”解,把“正心”解释为勿为杂念动情。即“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句话,要求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智统帅情感,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25、简拼
26、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27、两小儿辩日,论语十则
28、《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29、《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30、乐经,这个题想问什么啊lz
31、三纲领
32、《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33、概述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34、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35、《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6、(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37、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38、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39、中文名三纲领八条目
40、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41、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42、儒家经典:《论语》
43、儒家经典:《孟子》
44、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
45、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
46、《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47、论语说仁,孟子说义,大学说诚,中庸说中,四者缺一不可。
48、在“三纲领”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为政治服务。“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亲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止于至善”,树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一旦每个人“明”了其“明德”,则是理想社会自然实现之时,不再需要其他过程来完成。“三纲领”的宗旨即是道德修养与政治施为合谐统一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的具体化。
49、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50、《大学》篇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把社会的政治过程和要求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教育过程联系起来,既注意了社会化要求,也基本符合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是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总之,《大学》作为一种教育与政治相统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哲学思想,并没有具体论及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着对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的方法论,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和借鉴。
51、简称
5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3、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及古文经学派。
54、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55、(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
56、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7、要成为有品德的国之栋梁,在于培养美好的学问,让人民群众都喜欢亲近拥护你,最后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一种完美的最好境界。
58、拼音
59、儒家大经是指《易传》《春秋》。
60、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
61、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62、”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政和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清金农《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棂别业》诗:“小经曾习严彭祖,至孝无惭何展禽。”
63、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64、谢谢。
65、儒家源于易,发于论语,长于孟子,大成于大学和中庸,这四者搭起了儒家,乃至今天中国文化的框架。
66、《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是为朱熹《大学章句》。后世一般认为“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为据郑玄注为“博学”,即广泛地多多地学习之意。
6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更新民众,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68、这一提法较《大学》虽只有几字之变,然实质是一大超越,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民本性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观念的先进性,对当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树人大学提出“为国植贤”“办一所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贤明,这些提法既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呼应了教育界泰斗的殷殷期盼,显示了树大人的家国情怀,亦表达了师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69、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70、《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71、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让人受益匪浅,而你知道吗?
72、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73、《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74、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75、大学指的是成为上层精英,培养高尚品德的学问。
76、《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77、(五)教育认识论
78、儒家经典著作被誉为圣书,主要分为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十三经在“经”学地位上最高,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蕴含许多哲理和大智慧。
79、基本信息
80、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81、(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
82、大学是儒学经典的重要内容第二步,是一部重要思想典籍讲的是儒学的培养美好品质的方法。
83、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84、力行阶段。《大学》把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作为人的教育过程的完成阶段。因为在儒家学者看来,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治",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贯穿着力行的原则,它们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5、《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朱熹解释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此看来,"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这种"明德",不仅具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底,而且有使人的所有美好品德发展完善和充分实现的本能。大学教育,就是要使人天生即具的"明德",依靠人的自觉的主观力量,即这个自天而来的"明德"本身而发扬光大。这就要在心性中下存养的工夫,这就是一个从自己开始的自修的过程,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大学》正是由此而提出了一个从自己做起,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推己及人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纲领的。
86、认识阶段。《大学》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认识开始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要使人与整个人类的环境和谐并进、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其中的“致知”、“知之至”有两层意思:一是“致良知“,即从心灵深处着手。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大学之道”)矣”“明德”、“修身”就是“本”。二是“知止”,即了解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予以认同:“止于至善”,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也就是说,从理智上认识教育过程的最高目标,具有心理导向的作用,是达到目标的心理保证。
87、
88、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89、(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
90、卷数少的经书。唐宋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91、儒家经典:《诗》
92、儒家经典:《周礼》
93、大学三纲指的是领明德、新民、至善
94、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95、《大学》从“格物”的实际教育着手,到理想境界的“天下平”的实现的过程,在前后连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里,实际存在着教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96、《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97、《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98、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99、sāngānglǐngbātiáomù
100、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明朝时依据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思想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为在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教材,由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101、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