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霸气的一句话
1、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三、善于“用典”说理。如“五十步笑百步”、“楚人学齐语”、“齐人乞墦”、“邯郸学步”、“揠苗助长”、“弈秋诲弈”等。※孟子:孔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世称“亚圣”。主张“民贵君轻”,行“王道”,施“仁政”。开拓儒家传统,深刻影响后世。
3、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这,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5、”(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要出现很多错处,对他就)不足责备了。
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8、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9、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10、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11、,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13、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
14、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15、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16、”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17、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18、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19、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
20、”(告子上)[译文](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21、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2、”(告子上)[译文](孟子说:)“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
23、”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4、”(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
25、”(离娄上)[译文](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26、”孟子曰:“然。
27、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8、”(尽心下)[译文](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
29、”孟子说:“有的。
30、”(离娄下)[译文](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31、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32、”孟子曰:“不为已甚者。
33、”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3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5、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
36、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7、”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38、弗思甚也。
39、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0、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41、”(尽心上)[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42、”孟子曰:“。
43、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4、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与“霸道”
45、“霸道”与“王道”是相对立的。“王道”讲求以德服人,“霸道”则讲求以武服人。
46、”(告子上)[译文](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
47、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
48、”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9、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50、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
51、孟子是一个具有丰厚的学养、熟悉人情世故而又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在说理时,一是善于抓住所辩论问题的要害,由小及大,由远而近,层层深入,步步进逼,引对方进入自己预设的圈子里,将对方置于无言以对的窘境;二是善于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日常化的比喻或穿插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增强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2、孟子尊崇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就是孟子认为人先天拥有恻隐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于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将其性善论的思想放在治国理政上做了上进一步作出推理,他说:
53、”曹交问曰:“,有诸
54、人心亦皆有害。
55、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56、《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57、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8、”(尽心下)[译文](孟子说:)“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59、综上所述,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就是孟子说理的特点。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60、”(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61、一个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虽然有点丧失,但不会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虽然有所保存,但是极少了
62、当然,以德服人当属心服口服,那么以德服人的君主自然不会惹百姓抱怨,继而能够国泰民安。“以武服人”就不一样,这属于一种由上到下的强制性、被动性的压制。谁天生喜欢被压制呢?同时,谁又能保证永远可以站在压制他人的那一方呢?所以孟子认为“霸道”之以武服人十分危险,一个君主以“霸道”治国,那么在他的治理下,暴动和战争时时刻刻都在酝酿中。
63、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
64、与此同时,孟子针对“王道”,也提出了何谓“霸道”。
65、”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66、《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67、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68、”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9、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0、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71、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君主施行爱人之仁的仁政,可善治天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王道”。所谓王道,就是以仁义为基础去施行仁政。
72、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
73、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74、”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
75、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76、所以,孟子认为,一位明君,需要施行“王道”,而非霸道。
77、论辩思路
78、”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79、”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80、”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81、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王道.
82、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83、”(尽心上)[译文](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
8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85、《孟子》说理的特点:
86、”(告子上)[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87、《孟子》的艺术特色:
88、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89、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90、【诸子·孟子】孟子散文的说理特点,主要有三:一、善于“引譬”说理。如“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等;二、善于“用事”说理。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91、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92、《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93、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94、”(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
95、仁者无敌
96、”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小。
9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98、”(离娄下)[译文](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99、”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100、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01、“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02、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则表示君主属以武力镇压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就在一个仁字。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君主施行仁政的关键。
103、”(离娄下)[译文](孟子说:)“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104、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105、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06、”(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107、”(尽心上)[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
108、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109、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110、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11、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
112、”(告子下)[译文]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