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及翻译优选好句39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译成现代汉语为:饿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年成不好。

2、(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这句话应该是一个倒装句,具体来说则具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中,颁,通假字,通“斑”。这句话的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用在路头顶或身背重物行走了。

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省略句)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省略句)

7、(《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8、应该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状语后置现代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9、(《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1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1、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12、是亦走也。(判断句)

13、此段的大意如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4、(《寡人之于国也》)

15、在一般情况下,都可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能不有所不同吗?)“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扩展资料:高帝曰:“得无难乎?”

16、移其粟于河内,这句话从文言文句式的角度判断,应该属于倒装句,再进一步划分,则是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于河内移其粟。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中,于,介词,往。其,代河东,那里。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河东的粮食运往河内。

17、从句式上来说,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非常标准,于河内是状语

18、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19、“非我也岁也”一句,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相关的几句为:

20、这种“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

21、“非我也,岁也”,译成现代汉语,两句都要加上“是”字,而文言句子中不出现“是”字,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是”,正是判断句的特点。可见这是古代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

22、直不百步耳。(省略句)

23、或……或……:有的……有的……

24、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2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26、需提醒问者,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个倒置的状语,此句中目的是强调“未乱”,说明要有所作为,万不可待到“乱起之时”。

27、应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言句式:

28、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2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0、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31、“为之于未乱”是一个倒装句,属于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的句式。即:于未乱为之。

3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4、以上句中都存在“状语后置”的用法现象。

3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36、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状语后置句)

37、解答分析如下:“非我也,岁也”这是一个否定形式的判断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与此句相关的上下文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39、《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9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