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茨威格的简介优选34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

2、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3、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4、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

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6、生平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7、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8、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9、奥地利人,出身无犹太血统

1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1、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3、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4、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5、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看透了人生的虚无幻灭,与妻子一起自杀。

16、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茨威格的简介优选34句

17、年被搬上银幕;

18、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19、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20、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21、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22、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23、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24、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25、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26、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27、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2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29、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30、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31、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3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33、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在这部茨威格烩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都能悄悄渗入你的心灵,触动那最深处的一隅,而人类细腻的千百种情感,都带着独有的美丽,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现实。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对动作的描写。尤其是几段对赌徒的手的动作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这两只手像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像是玩弄一个小轮子。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吐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的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于是,两只手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上无声地连连碰击,愉像上下牙齿打寒战一样。”这手已经不仅仅是手了,几个动作,人物的心理,赌徒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了,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小说的女主人公在情欲的驱使下,委身于一个赌徒,作品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也很逼真,几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艺术再现。  除了以上例举的两例之外,茨威格写得精彩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积在梦游症女人心底的本能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恐惧》写一个女人偷情被人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灵,都活生生地猎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还有《姐妹楼》、《夜色朦胧》、《埃里卡之恋》等等,都是彰显着茨威格特色的优秀短篇幅小说。  《象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二战时,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博士B被纳粹单独监禁,精神上倍受折磨。他费好大的劲偷了一本他极度渴望的书,却是一本象棋谱,在被纳粹关押的几个月中他对着这本棋谱,日夜冥思苦练,而后出来一举扫平风头最劲的世界棋王。这让我们领悟到一个人不论其天资如何,只要专注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并终究其身心钻研之必定可达大成。  茨威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其中富有盛名的就有六部:《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麦哲伦》、《玛丽·安唐尼特》、《约瑟夫·富歇》、《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  1、《巴尔扎克传》是一部耗费了作者十年时间的巨著。作者企图把它写成自己所著的传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巴尔扎克传》从巴尔扎克的童年生活入笔,既记述了他在成功前的种种努力,奇异的幻想和追求,令世人咋舌的传奇,又记述了他成名后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家庭的交往及他的写作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多侧面的巴尔扎克。无疑,《巴尔扎克传》是迄今为止利用最翔实的史料写成的一部传记文献,为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这位文学巨匠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2、《罗曼·罗兰传》也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传记巨著。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罗兰作品在人类精神世界中产生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同时,作者的笔触还探及到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境界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深层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可在其中窥豹一斑。  3、《麦哲伦》是作家侨居国外后的第一部传记小说。当时,希特勒的入侵让茨威格也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作家有感于麦哲伦的远大理想,着笔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感染力的伟大探险家形象。  《玛丽·安唐尼特》写的是法国皇后。因为被卷入法国大革命的漩涡中,最后命丧断头台。这部作品写得真挚感人,同样被誉为世界传记文学史上的一流名著。《约瑟夫·富歇》写的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没有节操的政客。这个集背叛者、败德者、狗头军师等不名誉的别名于一身的人,却比任何一个政治家更巧妙地安然度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引用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并对书中人物有着深刻的心理洞察,把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悲剧及其意义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永不安宁的心》是斯蒂芬·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在1938年于瑞典问世,1946年在英国被搬上银幕。这部小说已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描写了骑兵少尉霍夫米勒与瘫痪的犹太富家少女埃迪特的爱情悲剧,对贵族阶层虚伪的尊严、荣誉以及严重的社会偏见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小说还向读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崩溃前夕奥匈帝国的社会风貌。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试图通过“我”(少尉霍夫米勒)和孔德尔大夫这两个具体形象来剖析两种截然不同的同情;“一种是怯懦的、多愁善感的同情。这实际上只是心的焦躁,当他人遭到不幸时,它就会尽快逃脱这种莫可名状的激情。那种同情根本谈不上同情,不过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对他人的痛苦进行本能的抵御。另一种同情才是名副其实的—它不多愁善感,却勇于自我牺牲;它知道要干什么,便坚决、沉着、耐心地坚持下去,直到使尽最后的及至超过最后的一分力量。”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但作者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是不现实的,这就更加衬托也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罪恶是忘不掉的,只要良知尚未泯灭。”小说的结尾道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者的心声。  作者是以小说男主人公忏悔的口吻来说这句话,但即便是这样的醒悟,也只不过是作家的理想罢了。

34、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9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