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报告心得
在心得中,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包括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等。怎样写学术创新报告心得?这里提供学术创新报告心得分享,供大家参考。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1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医学科研选题、设计、申请有关的事项,学校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一场报告。老师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医学科研的相关事项,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科研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选择课题就是选择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它关系到整个科研工作的成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技术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正确地选择课题,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
选题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要重视创新性。第三,选题更要有科学性。第四,选题还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选择的课题从研究内容到方法都应具有先进性。第五,要有竞争性。选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准确的情报信息是选好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的依据。
选择好课题后,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使同行专家和主管部门认可便成为关键。在课题申请中,无论对享有声望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芧庐的年轻人,都用同一尺度衡量,优胜劣汰、择优资助。而衡量和决定资助与否的重要依据就是申请者所填写的申请书。因此,能否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不仅是对申请者科学研究素质的考验,也是决定申请课题竞争性强弱的关键。要写好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这其中既有研究者的学术水平问题,也有管理知识问题,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选题范围大小要适当,主攻方向要明确。第二,立论论据要充分。第三,预期目标和研究内容要明确统一。第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要先进可行。
医学科研设计必须遵守以下的基本原则。第一,随机化原则。第二,对照的原则。第三,盲法原则。第四,重复原则。这样设计出来的科研项目才会更容易中标。资料的检索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献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的向导。要进行有价值的研究,必须依赖文献检索,全面获取相关文献信息,及时了解医学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以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和研究目标。文献检索有助于掌握本课题研究的进展动态,开拓思路、避免重复劳动,把研究水平提到新得高度。
接下来就是医学科研论文的书写。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由于论文是以讲明道理、发表议论的方式进行表达,故又称议论文或说理文论文的基本特征在于理论性。论文作者运用逻辑思维,直接表达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观点或见解,力求以人要以理服人,就要讲出一定道理。无论是提出自己或赞同别人对某一事物的观点,还是分析批驳自己所不同意的某种观点,都要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是说,要求作者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观察和分析所论对象的本质或规律,从中得出普遍性结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论文的第一步工作,是要选定一个适当的论文题目。题目选择是否适当,对论文成败至关重要。如何选定论文题目,主要应考虑如下方面:其一,题目的大与小、难与易。其二,题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换句话说,就是题目的学术价值。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意义较为重要,即研究价值较大的题目。其三,作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基础。由于纷繁复杂的学术对象在不断扩展,即便在所攻专业范围内,我们对许多问题的了解都是很有限的。因而在选题时就要注意避开陌生的不熟悉的论题,因为这种题目和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注意力都距离较远,在这方面就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如果凭一时的好奇或冲动,盲目选定这类题目,就只好一切从头熟悉这样往往是付出了过多代价却收不到理想效果。同时,选题时还应考虑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基础,知己知彼,量力而为。
题目选定后,就要立即着手围绕题目搜集和阅读相关材料。除了指导教师提供的材料线索外,作者应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参考书籍,查找载于刊物、报纸上的有关文章及其他材料,搜集和阅读材料,目的是为了了解前人、他人在自己选题方面发表过些什么意见,经过对这些意见的研究。提炼出或建立起自己的论点。在材料搜集阅读和加工提炼的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论文作者就需要拟写出论文写作的书面提纲。材料找齐后,即可进入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消化阶段,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调动一切思维细胞,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看别人在有关自己论文的主题上是怎样阐述的,有何独特之处,存在什么不足或偏颇之处,这些,往在是我们自己写作的突破口‘同时,用摘抄卡片的形式把自己觉得有用的要点记下来,这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材料读透后,要理顺一下思路,形成观点和思想,然后写出论文提纲。有的同志认为写提纲是多此一举,应该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种看法不妥。因为学术论文和小说、散文、诗歌不一样,后者叙述人们的形象思维,有时可以一气呵成,而前者叙述人们的逻辑思维,强调文章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所以很难在没有一个总体构想的前提下写好论文。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拟出一份完整的提纲。
初稿写出后,要在修改上下大功夫,通常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要是进行观点思想的充实。要检查论文的观点,思想是否正确,有无新意,有没有漏掉或可补充的新观点,然后再检查论据是否充分,能不能说明论点,有无相互矛盾之处。第二步,修改文章的题目、结构、小标题、段落划分。检查题目与内容是否相切,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凑,有没有更切题、更新颖的标题,并注意文章的层次是不是合理。第三步,修改论文中语言的运用状况,看文章中有无病句和含混不清的词,能否用更好的词语表达文章中同样的意思,争取在不妨碍思想观点的前提下把文章写得更漂亮一些,文笔更优美流畅一些。经过上述过程的修改后,即可将论文送指导教师审阅,再根据导师意见进一步修改定稿。
最后就是成稿的发表。一篇文章质量的好与坏,往往是以科学含量多少来区分的。一篇好论文构成的五大要素是:设计合理;资料齐全;客观标准准确;结论正确;文笔流畅。设想如果一篇论文的设计不合理,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缺乏可供比较的对照组,致使研究缺乏科学性,结论没有说服力;缺乏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致使文章缺乏说服力;缺乏实验室材料,诊断依据不足;样本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其结论无可信性;缺少流行病学调查和近期及远期的随防资料,有较大的抽样误差就不能反映该项研究的总体水平,缺乏科学性。文章没有科学性,也就失去了刊用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医学科研的相关问题。这也让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克服为学习而学习的思想倾向,既要精学,又要博学;既要现在“实用”,又要今后“有用”,努力使“笔头”成为“插头”、“人脑”变成“电脑”,不断扩充知识存量、丰富知识内涵、更新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听了这次报告我受益匪浅,开拓了视野。也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尽心尽力,坚持去做研究,不断的去追求真理,才能为人类幸福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合作,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学习和做研究的方法。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即使失败,也要站起来重新开始直至成功。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联系我们的社会实际,寻找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2
最近几天学术活动比较频繁,社会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讲座不断,法学院又举办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论文发布会,发布会上不仅可以看到同学和师长报告论文而且有各位一流刊物的编审给予精彩的点评,几天下来收获良多,于是要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味。
一、董平教授讲座:“儒家的反思与心灵秩序的重建”
昨天得到消息,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二期学术大讲堂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的董平教授来进行一场“儒家的反思与心灵秩序的重建”的讲座。我得到消息立即和几个同学一起赶往独墅湖去旁听董平教授的演讲。由于,当天晚上回来的比较晚,而且第二天我还要在论文发布会上介绍自己的论文,回到宿舍后连夜写第二天的讲稿,因此没有及时整理讲座的心得,现在补上。由于隔了一天,有些感受已经没有当天印象深刻,只能记下一两点对自己最有启发意义的内容。
关于仁
孔子书中多次论仁,大概统计了一下,孔子书中有六十节的内容谈到了仁,过去我们在解释孔子之仁的时候往往会引用“樊迟问仁”一节,孔子在那一节中简单地回答了:“仁者,爱人也。”或者引用“子贡问仁”的一节,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实话,我过去理解仁的时候,也往往将其看成是“爱人也”,并且将儒家的仁进一步理解为一种等差之爱,甚至狭隘的理解儒家的爱是亲疏有别的,父子、夫妇、兄弟之爱与乡里、路人之爱是不能等同的。而在讲座中,董平教授指出了这种理解的片面之处。董平教授说,孔子的论语是一部对话作品,每一段对话都有其具体语境的意义,脱离了语境,这一段文字或许就不具有原本的意义。樊迟与子贡问仁,孔子之所以有不同回答,是因为两位弟子的个性与品格各有不同,樊迟对于父母的三年怀抱之恩不加以回报并且感到心安,可见其不知爱人,因此孔子教诲他仁者爱人的道理。而子贡则比较意气风发,难免强人从己,因此孔子告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既然如此,孔子的哲学似乎就是只言片语而不成体系,似乎和黑格尔讥讽的一样了,《论语》不过是人生格言的大拼凑。其实不然,孔子思想自有其一以贯之之道,是一门成体系的哲学。董平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仁,董平教授认为反思在儒家思想中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见不贤,思自省”和“反求诸己”都是反思的重要方法,孟子也曾经说过“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所谓一以贯之之道就是忠恕。忠者,正心也,也即合乎内心之仁的反思过程。而恕,也就是关于仁的实践方式,是一种个体的经验的思考。所谓恕,也是儒家的推己及人的过程,儒家的整个政治哲学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外推的基础之上,孟子将之称之为推恩。
二、论文发布会的感受
简单记一些论文发布会的收获和心得。
1、选题很重要,一位老师点评的时候指出:今天获得比较好的分数的文章都是选题比较有新意的。另外一位老师也说:一个好的题目就成功了一半,即便内容结构有所不足,都是可以弥补的,但是如果选题出现了偏差,则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2、材料很重要,很多同学被老师批评的原因都是材料,尽量要引用第一手资料,没有一定的一手材料是不能动手写文章的。论证一个观点一定要有相应的材料支持。
3、法史学的研究尤要扎扎实实的读材料,用功的写文章,尤其考验自己的耐心,学姐的文章获得了老师的一致表扬,虽然我没读到学姐的文章,但是从老师的点评中可以看到,扎实的写作和踏实的研究作风是最为需要的,这是我过去所缺乏的。
4、要有自己的观点,有老师批评一位同学的观点时说:片面的深刻比全面的平庸好,片面的深刻或许有偏颇,但只要论证充分都可以自圆其说,然而如果没有观点或者观点不鲜明则是很严重的问题。
5、格式问题:摘要是一篇独立的小文章,不可出现“本文认为”之类的字样,重要的是要把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关键词不是对文章标题的分割,而是文章核心内容的主题词。注释要统一,严谨。引证要广泛,尽量引证第一手资料,尽量引证经典著作和有分量的论文。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3
12月6日我院成功举行了提升文献研究能力的学术讲座暨首届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启动仪式。对于此次综述大赛相关事宜及内容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感受、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对于此次科研活动的举办是很有所触动的,有一些感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在研究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与老师特别是导师沟通,主动反馈学习进度与想法。专业课考察的是自我学习能力,课下可以多参加学术论坛,学术论坛则更多考察知识运用能力,不论是专业学习,还是筹备比赛,都要做好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郭继海副院长结合自身求学治学经历指出,对每一个研究者而言文献综述都是开展创新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研究生要进一步提高对文献综述能力的认识,善于使用各种工具归纳整理文献,善于利用研究文献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论文的“痛点”,在专业学习上,只有对一个问题学多了、吃透了、弄懂了,提出的问题才更精准具体,接受老师的指导才更有针对性。在与导师的沟通中我们应当:充分准备、精准询问、积极沟通、主动反馈。
学愈博而思愈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张老师以《如何写好文献综述——方法与技巧》为题从六个方面向大家详细阐述了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被归纳为学科领域性研究综述和专题性文献研究综述。张老师表示写文献综述就像“绣汉绣”,自我感觉会实际上不是真会,还要多加练习、勤于修改,“磨刀不误砍柴工”,“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她还生动地用“化妆要先打底”来说明文献研究对于开创新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无论是在学习科研,还是在学生工作中,都要提前做好规划,画出重要的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做到有始有终。在实际学习中,不限于研究综述,在其他形式的学术比赛中,都要抓住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选题。研一阶段建议扎实基础、稳定心态、拓展视野,要坚持多阅读经典原著、多读专业书。只有理解和熟悉马列经典原著的语言、语境、语风,才可以学懂、弄通,运用于实践,找到对马学科的归属感。在学习工作中,少问别人“我做得了吗”,减少他人鼓励的依赖性;多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提升自我驱动的执行力。坚定自己的信心,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当然如果压力太大,也要学会自我排解。
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并非是相互冲突,专业学习培育的是专注科研精神,实践锻炼提升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挑战来临时,调整心态,做好规划,多条并行处理好各种事情,不断提升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在大赛仪式上知网研学平台的徐冰老师通过知网研学平台向全体研究生展示了如何检索所需文献、如何提升文献阅读效率、如何整理文献笔记及如何高效进行科研创作,非常实用;我院18级居思霁同学也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作了经验分享,她认为做研究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认识世界,比喻颇为贴切;管院20级研究生许济韬现场运行软件向大家展示了怎样使用citespace工具。我们要勇敢抓住每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迎接每一个挑战。我本人是在19年开始学习citespace软件并充分利用,进而发表了一篇EI核心论文。建议研一期间,大家在培养专业素养时渐进提高专业能力。掌握若干知识点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在写论文时对于怎么融合不同的学科。在融合的方式有所创新,你必定有所收获。
崇实去浮,未来可往。时间以相同的方式流过每个人,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去度过它。厚德博学、崇实去浮、脚踏实地、星空可往。对于毕业、对于未来,无论是读博、考公、留学还是工作,都是个人选择,关键在于做好专业、行业和自我分析,要充分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目标坚定,知行合一。在全面了解学院就业趋势基础上,综合分析个人优势,就业意向和行业前景,多向学长前辈取经,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为规划做计划,为未来打基础。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一个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终身学习的格局观,同时,注意“沉下心来”,因为它能促使你保持人生自律和独立思考。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情都是用时间成本堆砌出来的,多学多做有利于学科专业的事情,就会与其他美好的事情不期而遇。要坚定信心、信念、信仰,做到眼里有星辰,光而不耀;心中有深海,静水流深。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4
学术讲座,它是大学中的一种学习途径。听学术讲座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当第一次听学术讲座的时候,领略了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风采。他的一场《文化是企业的DNA》,把我从学校带到了企业,这个让多数人充满梦的地方。首先,他是杭州师范学院一名出色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第二,马云谈到当今大学毕业生欠缺的一些东西。他说:“刚开始,阿里巴巴招聘根本不对应届毕业生开放。”因为应届毕业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而阿里巴巴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他需要有主人翁精神、有创新精神、有能力、能干的员工,而不是死板、听话的员工。第三,阿里巴巴之所可以能迅猛壮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其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开始,马云提出要做80年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到2005年,阿里巴巴更改了目标:要做102年企业;要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由此看来,明确的目标是掌握企业存亡的命脉,只有在不同的时期定下明确的目标,才能给企业注入活力,才能使企业有继续发展的动力。此外,马云称“他永远都不会聘请那些抱怨原公司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职业道德修养,将来也肯定不会全心全力的奉献于自己的公司。
《博弈论的轨迹》,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合作可以提高竞争实力,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可以达到双赢。曾经听了一个李维斯“共同知识”的博弈,才感到博弈论的深奥。问题是这样的:老师问十个小孩谁的脸是脏的,知道自己脸脏的请举手,为什么老师问第三遍时,三个脸脏的小孩都举手了。刚开始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思路,甚至连一个突破口都没有,,后来听了其解析,茅塞顿开。他的解析是这样的:假设十个小孩中,只有一个小孩的脸是脏的,当老师问“谁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时,脸脏的小孩环视其他九个孩子,发现周围都没有举手的,所以脸脏的小孩会自己举手;假设十个孩子中有两个小孩的脸是脏的,当老师问“谁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时,A小孩环视周围其他九个小孩,发现周围都没有举手的则自己会举手。回到问题,十个小孩中,有三个小孩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当老师第一次问“谁知道自己的脸是脏的”时,没人回应,第二次问,依然没人回应,第三次问时,三个脸脏的小孩同时举手。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徐葆耕称“中华上下五千年,特别是满清末年,遭遇世界列强的瓜分与凌辱,而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并逐渐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是因为我们有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底蕴。”清华大学虽然是我国知名的一流名校,但“清华精神”是从耻辱中总结出来的:一,清华大学是用战争赔款建起来的,其建设开始时的目的是培养有才、有能力的中国学生、美国学生,而后为美国发展服务;二,清华大学是建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旧址;三,建校之初,所有重大的事情,中国人都无权决定,必须征求美国教师的意见,而美国教师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住房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国教师。清华大学的学生之所以优秀,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因为他们始终提醒自己,什么是“清华精神”:眀耻、会通、讲究科学、重视实干。梁启超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学生,后来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员工精神》,李强称“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人生人人为我师。”所以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要培养员工的爱国精神,尊老爱幼、礼仪天下的高贵精神,要培养员工积极乐观工作的精神。其中的一条值得全国各行业的人学习——爱国精神。因为全世界都有“敬富心理”,只有一个民族强大了,才会让自己感到骄傲,才能是中国走出去。员工热爱企业,就肯为企业奉献,这样,企业的效益就好了,国家就会有税收收入,所以员工爱企业就等同于爱国家。他经过一个例子:沃尔玛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有一天他跟公司的两个副总一起出差,途中看到一家商店挂出“清仓甩卖,倒闭”的条幅,沃尔顿执意要两个副总去学习一下,两个副总问他:“一个即将倒闭的商店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沃尔顿说:“要你们过去是让你们学一下他为什么会倒闭,总结经验,防止自己的企业走同样的道路。”李强由此例强调“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中国要在能源革命中充当角色》,中国科学院武建东:气候和环境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间能源挑战的基础。而能源又是世界各国间竞争的基础。渐渐的,我体会到能源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上的重要作用。回想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曾经浪费过水、浪费过电、浪费过粮食······国破家必亡,落后肯定会挨打,为了不重蹈满清王朝末年的覆辙,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的辩论题。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互补的,永远不可能一个取代另一个,每个学校都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论过程中,双方代表据理力争,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使观众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的情趣和操守》,面对中国如此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通过讲座介绍我觉得它是一个随和的、可亲可近的人,他崇尚世间“真、善、美”,抨击一切“假、恶、丑”。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家儒学之后的,复杂的,有文化意味的原点。鲁迅曾经说过“无论你选择了什么,你都会成为它的奴隶”。他认为人的实质是可变的,也是由自己决定的,就像他曾经说过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术讲座是个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听的多了,才能把许多专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转变成自己的思想。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5
一、公共图书馆讲座发展共性
(一)发展特点
第一,讲座常态化。中东部地区图书馆大都选择了固定的时间开展讲座(集中在周末),非特殊节点不做更改。
第二,讲座多元化。不论讲座主题还是讲座形式上都做了扩充创新,以更新颖的形式和更广泛的主题丰富了讲座。
第三,讲座系统化。部分图书馆在固有的讲座品牌下建设了单元版块,而在单元版块内又进行了系列讲座。
(二)发展趋势
在各图书馆的讲座呈现了共同特点的同时,图书馆讲座也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更为广泛的讲座资源共建共享。讲座联盟成立之后进行了讲座资源的层级共享,国图和上图也进行了讲座数字资源共享。在未来,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打破这种单一的模式,从讲座主题的挖掘到讲师资源的共享,继而到讲座系列的共建日渐成为一种趋势。
第二,更为立体的讲座形式。传统讲座模式是为主讲老师的“独角戏”,在部分图书馆讲座尝试了新的讲座模式后,迅速在全国图书馆讲座界风靡。更为立体的讲座形式、更为新颖的表达方式,成为图书馆讲座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三,更为深入的讲座主题。图书馆讲座主题趋向于打破一次元的讲座主题策划,向更为纵深的多次元主题发展。例如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红楼e梦与哆啦a梦”采用了三次元主题,融入了中日文化差异、e时代和传统时代的矛盾、古典文学与现代漫画形式的对比。
由直接节点策划,向更为深层次的大众心理需求靠近。例如以国际妇女节为节点的讲座策划,上海图书馆“情定四季,戏里姻缘――老戏中的婚姻男女”以一全新角度从心理层面切入。
二、公共图书馆讲座发展差异
不同的地域在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教育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区域辐射力上的差异造成了图书馆讲座呈现出地区差异。
(一)三大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的图书馆讲座开展时间较长,发展较为成熟。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图书馆讲座打破了省级馆的架构,地市级馆甚至于区县馆都开展了讲座。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地市级馆建设的讲座平台也达到了常态化和品牌化。
中部地区的图书馆讲座建设介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6个省级馆都开设了讲座平台,部分图书馆讲座建设品牌化。个别地市级馆也开始进行讲座建设。讲座频率较东部地区低,讲座形式较东部地区相对单一。
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相对落后,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有讲座平台建设,大部分图书馆讲座未形成常态化。
(二)三级层级差异
由于文化地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地区图书馆讲座也呈现出层级差异。
根据地缘差异,本节选取中东部地区,三级地区的代表性地区进行讲座分析。划分为文化教育发达地区,文化教育次发达地区以及文化教育发展中地区。
文化教育发达地区选取北京、上海为代表城市,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为例;文化教育次发达地区选取武汉、南京为代表城市,以湖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为例;文化教育发展中地区选取石家庄、太原为代表城市,以河北图书馆、山西图书馆为例。
1.讲座受众。北京与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在图书馆讲座开展上有着共同的地缘优势:
广阔的讲座受众群体(Cause:A.北京与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讲座提供了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B.两地作为文化的中心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教育辐射范围,求学和发展形成的巨大流动人口也成为两地讲座的受众群体;C.数量众多的高校在形成讲师资源库的同时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学生型讲座受众群)。
学习理念的深入和讲座方式的认同(Cause:A.两地都处于全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沿,“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两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B.讲座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北京和上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同时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图书馆讲座在全国来说属于开办最早的讲座平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成为了图书馆讲座的排头兵,走在了全国前列,有着共同的时间优势。
文化次发达地区讲座受众群体范围稍小。武汉、南京文化辐射范围波及省内及周边省市,但与文化发达地区的全国辐射范围相比,辐射范围明显减小。锐减的人口基数和高文化需求的人口的减少使得本地区的讲座受众范围较文化教育发达地区要小。同时,学习理念在两地部分群体中普及,讲座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步的为大众所接受。
文化发展中地区,石家庄和太原同前两级地区城市相比,讲座受众群体范围小。两地虽为所在省省会城市,人口较多,但与前两级地区相比,明显失去了人口基数的优势。高校的稀少,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也造成了有效受众范围的局限。同时终身学习只在极少数受众有共识,并且学习理念还在灌输过程中,讲座这种学习方式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不高。
2.讲座主题。文化发达地区讲座主题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系统性,以系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他两级图书馆的讲座主题缺乏系统性,文化发展中地区尤甚,讲座主题类型比较分散。
文化发达地区讲座主题策划更为深入。例如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国家图书馆策划的讲座成为系列,在时政热点之外还策划了“汉唐盛世与丝绸之路”及“世界遗产和文化战略――关于世界遗产大会的观察与研究”主题,对一个点纵向挖掘。
同时讲座主题的差异还表现在次元上。文化发达地区讲座次元相对较多,对讲座元素的重组重构较多,而其他两个地区则表现出讲座元素的单一性。文化发达地区的主题策划更注重次元的增加和横向扩展,例如国家图书馆“误解与争论――中法两国书法传统刍议”采用了“小品式”冲突与对比。
3.讲座形式。文化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讲座形式创新时间较长,基本上已经走过了摸索阶段,进入了发展巩固阶段。而且在讲座形式创新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非讲座元素,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讲座更立体饱满。例如上海图书馆举办的“麒派的永恒魅力”,邀请海派京剧表演名家陈少云和艺术评论家谢春彦进行对话式讲座,在讲座过程中辅以陈少云的现场表演。
文化次发达地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摸索,开展的对话式呈现增多的趋势,并且基本保持两位主讲老师的对话。
而文化发展中地区,新颖讲座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进行了初步尝试,场次不多。
4.主讲人。文化发达地区具备丰富的讲师资源(Cause:A.
北京与上海聚集了全国著名的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讲座资源丰富;B.各种科研机构院所在北京和上海的机构,也为两地的讲座提供了更多的主讲选择)。
文化次发达地区地缘优势稍弱,无论是高校的数量还是高质量的主讲人的选择上都与文化发达地区相比稍逊一筹。加之科研院所的减少,造成了本地区的图书馆讲座主讲老师的局限性。
文化发展中地区的石家庄和太原,高校的数量不多,科研院所大多为省市级科研院所,承载的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有限,造成了两地图书馆挖掘本地讲师资源的难度稍大。
(三)南北地域差异
在同一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由于地域的差异图书馆讲座呈现出南北地域差异。本节选取文化发达地区城市北京和上海,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为例分析。
1.讲座主题。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文史类讲座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新演绎是北京地区讲座主题的最大特点,并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从《资治通鉴》看历史如何资治”,首都图书馆开展的“历史节点中的北京人物”活动。
而上海图书馆虽然文史艺术类讲座也占主导,但比重明显比北京地区的讲座要低很多,并且其更注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历史挖掘也更多的表现民国时期的文化。(Cause:北京与上海的历史发展不同。北京作为古都,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在这里体现更多是一种积淀,传统文化在北京受众中更容易引起共鸣;而上海建城历史不甚长,但在民国时期作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民国的上海历史代表了上海的辉煌,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上海成为各种文化在中国交流的前沿,所以在上图讲座策划中,舶来文化与前沿文化更引人入胜,民国元素的讲座更易在上海受众中引起共鸣)。
北京地区的讲座主题和上海地区的讲座主题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北京地区的讲座主题感觉是端庄的北方大家闺秀,而上海的讲座主题感觉是温婉的江南女子。例如,同样是讲述心理学中的情绪元素,国家图书馆策划主题是“情绪管理”简单直观;而上海图书馆的主题是“学会与压力共舞――职场负面情绪管理秘笈”更具诗意。
2.主讲老师。北京地区特别是国家图书馆的讲座主讲老师相对上海地区而言更“正派”,基本是著名高校专家教授、科研院所资深研究专家,偶有其他类型的老师也具有部级的社会影响力。以2014年11月为例,国家图书馆共举办了19场公益讲座,其中13场讲座老师为高校专家教授,4场主讲老师为国内知名艺术家,2场主讲老师为名家之后且自身具有较高学术造诣。
而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在主讲老师的选择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呈现出广泛的包容接纳性。以2015年4月为例,上海图书馆共策划6场讲座,3场为高校专家学者,1场为职业艺术家,2场为职业培训师。
3.讲座形式。北京地区的讲座形式也呈现出一种“正统”的状态,虽然在基本的讲座形式之外也开展了对话式等新形式的讲座,但改变不多,基本讲座元素不变。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6
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从开办起就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理念,在院校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已制定了较规范的操作流程及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讲座可以说是期期爆满,场场精彩。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己任,紧跟时代潮流,在传播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或以现代的科技手段、理解方式去讲解传统艺术,在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让他们谨记我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让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能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之得到传承与发扬。
1.聆听讲座,能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新知识。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徐坤芳老师主讲的《歌从民间来》。这场讲座,讲述了民歌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民歌创作之王———王洛宾。讲座以故事的形式开始,通过讲述、表演发生在王洛宾身上的事,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民歌知识,也对民歌之王———王洛宾有了新的了解。了解了那些歌曲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情绪等。
2.通过讲座,能展现个人主观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成军老师主讲的《曲艺伴我行》。这场讲座以曲艺的发展为线索,其中穿插小品、相声。表演小品、相声就是演员个人主观意识的体现,可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展现个人特点。再如由范明磊老师主讲、王志刚老师指挥的讲座《国乐飘香》,体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此讲座以民乐演奏为主,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可听可食的效果。像鲁恩雄老师的讲座《舞动人生》也是。舞蹈也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舞蹈在演绎的过程中,动作要整齐划一,编排协调。如果演员只顾个人主观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那效果可想而知啊。
3.通过讲座,挖掘了艺术系师生的潜力。曲艺类讲座发掘了同学们的表演天分,给他们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歌唱类讲座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机会;舞蹈类讲座给了艺术系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学专业的平台。
4.通过讲座,锻炼的同学们的舞台心理素质。多次的登台演唱、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舞台经验,为以后的演唱、工作积累经验。
5.同时讲座也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学生。通过讲座,艺术系的学生各显神通,大展宏图,充分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才艺,就多一个生存的机会。讲座也给了他们锻炼的舞台,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多才多艺的综合性人才。
6.讲座不仅给了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系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登台演出,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有了表演展示的欲望,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去练习,争取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7.讲座也是检验艺术系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平台。在讲座过程中,老师会亲自示范,是展示他们个人专业技巧水平的一个平台。同时,登台演出的学生,也是老师经过层层筛选才最终确定的,他们也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展示的一个平台。通过展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指出不足;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在演出中,学生通过演唱(奏)作品,体验、感受音乐;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作品的创作、美学的讨论,感受音乐形式的美和理解音乐的广阔的精神内涵;通过排练,让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作品有了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了解。
二、总结与思考
(一)周口师院系列讲座感悟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有院系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有艺术系师生的辛勤排练。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可以说是高师院校艺术品牌中一个成功的典例。它不仅是高校艺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艺术实践基地,为艺术系师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气质。它的艺术的殿堂,更多的“信徒”等待着它的洗礼。
(二)对周师系列讲座的几点建议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是成功的,但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它的不足和弊端。作者就个人想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应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讲座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们在聆听讲座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接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专业知识为线索,贯穿整个学科,把知识串成一条线,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园讲座。民间艺人、专业团体等都是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他们都是身怀绝技,专业水平也不可低估。邀请他们进校园讲座,不仅能丰富艺术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也是民间技艺的传承者。聘请他们讲座,更能将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7
20__年x月x日上午9:00,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忠教授和化学与化工学院彭峰教授在礼堂举行了一场以学术规范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针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及低年级本科生,对于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老师是华南理工大学现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第八届、第九届专家组成员,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和环境材料领域的研究,迄今发表过很多高质量的论文。
彭峰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催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在纳米碳材料制备与能源、环境催化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发表SCI论文100多篇,SCI他引1000余次。作为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学者,两位老师对于学术规范都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首先,李忠老师讲述了什么叫剽窃。英文中的剽窃一词为plagiarism,源自拉丁文,意思是kidnapper。把kidnapper分解,前面kid是小孩子,而napper最开始是小偷的意思,而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睡觉。Plagiarism的意思是,不但用了别人家的语言和主意,而且把它当成是自己的。接着,李老师便指出了剽窃的后果。他援引了20__年《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对学术剽窃有详细的规定和处分措施的`几项条款:
“已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本科生科研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为严重作弊或严重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李老师认为,这项条例与国外的相关规定基本一致,这样的条文说明是必要的。
接下来他又提到了“Stearns教授的一封信”。20__年x月,当时耶鲁大学的Stearns给在北大的耶鲁的交换生开设了一堂生物类课程,同时北大的本科生也可以选修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他发现同学提交的作业有剽窃的现象,于是给了一次机会让同学们修改后重新提交。然而重新提交的作业中剽窃现象依然存在。Stearns教授对此非常愤怒,在北大的BBS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最后看大作业的时候又看到两例剽窃。而且其中一个是“抄得如此明目张胆,令人难以置信”。Stearns老师所指的剽窃不完全是单纯的逐字抄袭,而是“抄观点”。他在第一次看到有抄袭的情况下又给了部分同学一次机会,但第二次抄袭者还是在犯同样的错误,这让他很伤心,他在信中这样写到,“Iwantallofyoutobeabletocreatevalueinyourlives,whateveryouendupdoing,andyoucannotdothatifyoudeceive”。讲到此处,李老师表示他觉得平时跟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的时候特别开心,真心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自己能够开始思考一些东西,了解一些东西,有新的看法,并能够“从阶段到阶段”,最终创造价值。他强调所谓的“创造价值”,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过滤和思考,最终有新的想法产生。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欺骗行为的话,创造是无从谈起的。
李老师指出,现在的科研大多是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果造假、剽窃泛滥,连基础都不能采信的话,工作也将变得没有意义。
对于人们为何要剽窃的问题,陶老师提出,抄袭者总是对自己的行为给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譬如说“我不清楚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我不知道我引用材料的原出处”,“我受到来自同行的压力,迫切需要出成果”,甚至还有“我想获得更高的分数”,“截稿日期太紧迫,我没有时间认真诚实地完成工作”,“我的写作水平不高”,如此等等。其实,这全是借口。
随后,李老师向在座的各位同学详细分析了剽窃的类型。他总结了5种类型,分别是“wordforword”一字不漏地抄”;“paraphrase”改字不改意的抄;“plagiarizingideas”偷别人的观点;“plagiarizingfromsecondarysources”剽窃二手文件,即当看的文献是综述性文章,在引用时只引原文而不引综述;以及“selfplagiarism”,即一稿多投的自我剽窃现象。对于如何避免剽窃,写好一篇真实、精准、切题的论文,陶老师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花足够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和做相关研究;
二、做详细的笔记,以区分你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避免混淆;
三、论文写作重在表意清晰和有逻辑性;
四、注明引文的出处,使用他人的成果和想法时要做必要的引用和标记。陶乐天老师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并就如何规范引用短、长引文以及参考文献,资料来源等向在座同学一一作了详细介绍。
之后,彭峰老师补充到,以后一旦发生剽窃问题将会严肃处理,决不会手软。他说,在国外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剽窃的情况,国内许多高校的学生甚至是教授都有剽窃的行为,但其中很少是北大的,这还是让人比较欣慰的。他告诫在座的同学,“everyoneissmartenough”,所以千万不要报着侥幸心理去做不正确的事情,这样对谁都没好处。老师对作业的评判都是非常认真的,所以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业,不要有不诚实的行为。
两位老师的演讲让在座的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养成良好学术习惯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学术创新报告心得篇8
这两天假期都有事情做,作业都没有时间去完成,觉得很忙碌又很郁闷,但是今天需要没有做到作业,但是听了一个能够影响我以后学习思维的演讲,我觉得值了,非常的值,假如要我倒贴,我也愿意了。
今天是四月十三号星期天,我们学院请到了旅游专家学者马教授莅临我校开一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会,报告的题目是“我国旅游发展形势分析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马教授主讲的内容丰富精彩,结构逻辑严密,言简意赅。他从三大方面对报告进行展开。
首先对我国旅游发展形势三大态势分析-发展态势,竞争势态和合作势态。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潜力发展业务进行有效可行的预测。
接着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发展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三大转变-速度,结构,形式。我对这三大词组是这么了解的:我们要自行创造条件,推进发展速度,调整转变不合理的结构,创造可行的发展形式。
最后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八大定位,分别是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目标定位,产品定位,区域定位,政策定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象定位和功能地位的结合,旅游业它不再是单纯宣传其视觉形象,更加要赋予它功能价值,并使二者紧密结合,使之形实具备,需要知道的是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发展功能,和提升功能,产品功能随着全面综合独到的营销策略而诞生。
在马教授的精彩报告过程中,我非常认真投入地听,虽然我对旅游学科认知不深,了解不足,我仍是个门外汉,但是我就以我自己角度去理解他所说的,去领悟他所带给我的一种信息和思想。我觉得马教授报告中让人领悟到最深刻的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无尽的物质价值。
在马教授报告中他不断地强调一个创造性思维,对旅游业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综合预见性的规划,自行不断地创造条件和把握机会,对旅游业发展需要有战略性头脑,进行战略营销。对于教育同样地,需要战略性规划,把握旅游业势态发展,以敏锐的触觉把握市场动向和未来机会,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让人走在社会行业发展的前面,引导社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速度。
马教授的报告里面理论不会很枯燥繁杂,因为他用丰富的例子来充实理论,是理论更加生动具体。他举列了很多吸引人的旅游业发展例子,其中在第二大部分内容当中扦插的一个关于东莞酒店业发展的例子,十分的吸引我。
他说,东莞酒店在刚开始的时候才发展两三间只有三的酒店,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将酒店发展起来,觉得没有必要。而其实酒店发展不单只有传统的一种发展模式,它还有五种模式,渠道还可以更多,获利方式同样可以多样化。例如物业增值投资,合理避税等,尤其是合理避税正是东莞酒店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动力。而现在东莞的高酒店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而常平镇是东莞市拥有酒店最多的镇区,全镇有24家酒店,其中有2家五、5家四酒店。
我觉得这合理避税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获益方范围非常广。不过前提是当地经济确实到了一定的水平,才有这么样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马教授语言精辟利索,逻辑思维谨密,思维灵活敏捷,善于挖掘创新事物,这么短暂额的时间内,要从他身上学到深刻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或许说他这场演讲带给我们这群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关注国家时事、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发展动向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永远不要只想着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觉得这是一场对人思维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