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今天小编整理了易学是科学还是迷信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易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经》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迷信。而是超科学的易道之学,是启迪和指导人类认识宇宙、自然,人文、社会,万事万物规律的各个学科总纲。
易学的起源
《周易》最早源于上古时期的伏羲氏观天地万物创八卦,然后周文王根据八卦又演绎出六十四卦,并总结了几千年下来古代先民口口相传的经验内容,做了卦爻辞。这是《周易》“经”的部分,而后孔子研读《周易》,又为《周易》做了“传”,也就是“十翼”。所以现在流传的周易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经”是《周易》的本质内容,“传”就是“十翼”用来解释《周易》用的,也可以说是孔子研究《周易》的心得体会。因此“易”也有“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之说。
易学的发展
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
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董鸿渐是当代纳音易学创始人、奠基人,几十年来寒暑不易孜孜以求纳音易学之奥秘,代表著作有《中华纳音易典》、《中华纳音预测学》(香港中国哲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象数易学则在易学中一花五叶,从民间社会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踪,在此不再一一罗列。象数易学在当代以林忠军的学术派、张其成的经世致用派、邵伟华和许先潮的玄学预测派为代表。易理易学与哲理易学则以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为代表。象数派发展为科学易,易理派发展为人文易。
《四库总目提要》在评南宋王宗传《童溪易传》时说:“以禅言易,起于南宋之初”。从南宋初年起,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世俗学界和佛教丛林先后有许多人从事于沟通易佛的工作。就宋明时期而言,做这种工作的主要是陆王心学一系的人。王宗传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陆九渊的学生,曾陪同陆九渊赴“鹅湖之会”与朱熹辩难,其他的还比如,王阳明、焦竑、颜均、夏廷美、方时化、张镜心、李贽等。可以说,以佛禅解易的学术运动最初是作为陆王心学内部的一个学术分支而出现的,而陆王心学中人之所以要以佛禅来解易,其目的乃是想借此击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源自于禅宗心学,而程朱理学则源自于周敦颐根据《周易》所作的那张“太极图”及其解说《太极图说》,因此,归根到底,程朱理学的根源还是在《周易》。陆王心学中的人显然也是看到了程朱理学的这一命根子,于是就用自己最擅长的禅为“镢头”,挖程朱理学的“根”,用禅来解《周易》,在《周易》中说出禅来,把《周易》拉到自己这边来,从而釜底抽薪地挖掉程朱理学的“根”,掏空其立论的基础,这一招是很要命的。比如,程朱理学将易之太极解释为外在的客观的“理”,这“理”存在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中;而王阳明则禅味十足地把太极解释为“心”,请看王阳明是如何用禅宗的观点来解释太极和易之道的:“心为太极,万事万化,不外一心,同而殊,一而百,如小源灌百川,如日月照万物,本体空明,不著一念,而万惑裕焉。圣人之心,诚则明,静则照,本来良知,不留一法,万法咸备,以无为还心,以天下还天下,天下何思何虑?易之道也,即圣人之心也。凡人思虑,都是客尘妄想,顷刻万变,愈照愈昏,愈巧愈拙。圣人直扫世谛,独指本真,曰天下何思何虑,是易之最上密义,千万而不出其宗者也。精义入神,言一也。利足安身,言安也。一则可百,安则能虑,过此以往,则识见拟议,一无可著。穷神知化,从心不逾,万变不出其宗也。”这段引文完全是禅宗的话语,可以将之视为陆王心学内部整个以禅解易学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实,易学家们各执一端,有违《易经》本旨,有违易宗。《童子问易》认为易学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易学的原理是什么
《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性阴,易性阳,离合,离合,非常离,非常合。合则有简有易,离则无易有简。故谓,有无易之简,无无简之易。无为之简易,有为之道经。经之易之子,观简势道固德,生华于易。易执简,易合简,非常执,非常合。道之法,经之本,源于易。德呼吁易也。”
说明了易学以简为基础,可以生出很多道的理论与经的方法论。德的优劣也是根据易的变化而定。
易学最新研究成果《童子问易》认为:大易生成原理,八卦有“八索(用男三索、女三索,乾索坤,坤索乾来画卦)”和“二进制衍卦”;六十四卦有“八进制重卦(分阳四宫和阴四宫画卦)”和“二进制衍卦”。
易学经典作品有哪些呢?
有关易的早期经典有:《连山》、《归藏》、《乾坤》、《周易》等。因《连山》、《归藏》等古易已失传,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周易》是一部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成为占筮之学、天人之学、自然哲学。